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中國首個天文領域大科學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負責運行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相關巡天數據發布、關鍵技術研發等進展,一直以來備受關注。
科學產出正處于高產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1月3日對外宣布,截至2025年10月,LAMOST累計發布光譜數達到2807萬條、恒星參數1159萬組,數據量穩居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LAMOST數據共享卓有成效,目前全球共計300個單位的1800多用戶利用LAMOST數據開展科學研究,下載數據量約17萬GB,數據發布網站查詢373萬次。
LAMOST光纖檢測相機在主鏡MB周圍的安裝位置(左)及對應相機在焦面上覆蓋的區域分布(右)。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供圖LAMOST數據助力全球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形成與演化,致密天體及系外行星等前瞻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過去1年間,依托LAMOST數據共發表論文417篇,再創歷史新高。LAMOST科學產出正處于高產期,持續為人類探索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隨著國際上新光譜巡天項目的建成和新技術的發展, LAMOST團隊集中攻關,在新形勢下持續挖掘LAMOST大規模巡天潛力,不斷突破新的技術瓶頸,讓多項關鍵技術從“依賴進口”變為“中國自主”,主要包括LAMOST天文特種寬譜光纖實現國產化、實現光纖定位精度提升、主動光學核心器件位移促動器實現國產化等。
成功研發天文特種寬譜光纖
天文觀測需要一種特殊的“信號導線”——特種寬譜光纖,這種光纖對光譜透過率、穩定性要求極高,LAMOST焦面配備有4000個光纖定位單元,對應4000束特種寬譜光纖,這些光纖從焦面連接至光譜儀,承擔望遠鏡光信號傳輸的重要任務,使得LAMOST可以同時獲取4000個不同天體。這是實現大規模光譜巡天的關鍵。
為打破天文特種寬譜光纖此前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LAMOST團隊與相關企業合作,以LAMOST作為中試平臺,聯合研發出適合光學望遠鏡使用的國產天文特種寬譜光纖,目前已完成實驗室測試和望遠鏡現場初步測試,將量產并投入使用,讓大科學裝置核心部件實現“中國制造”。
LAMOST團隊研發的國產化光纖樣品。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供圖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表示,LAMOST首次實現天文特種寬譜光纖的國產化攻關,填補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隨著國產天文特種寬譜光纖的應用范圍持續擴大,未來有望在中國天文領域廣泛普及,并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
多項關鍵技術實現跨越
LAMOST團隊介紹說,近年來,國際上最新的大規模光纖光譜巡天都采用閉環檢測系統實現對光纖的實時控制,相比之前的開環檢測系統,閉環檢測系統不僅提升光纖運行的穩定性,而且提高光纖定位精度和望遠鏡巡天效率。
在國際競爭下,LAMOST光纖定位檢測系統也實現從開環到閉環技術突破。中國自主研發出新的光纖定位閉環檢測系統,可以在平均8分44秒內將97.7%以上的光纖定位在0.4角秒之內,相當于實現在20米外可以控制LAMOST光纖單元走到大約2/3頭發絲粗細(約60微米)的范圍內,從而大大提升光纖定位精度,檢測系統平均效率也提升20%左右。
LAMOST首創的既拼接又變形的新型主動光學技術是其最關鍵的核心技術,也是望遠鏡光學性能、巡天順利進行和科學成果產出的重要保障。其中,LAMOST的大鏡面是由許多小鏡面拼接而成,需要大量高精度的位移促動器。為此,LAMOST團隊通過多年持續潛心研究和迭代研制,建成位移促動器研制和測試平臺,實現位移促動器的國產化研制,性能指標滿足LAMOST技術要求,且處于國際前沿水平。
左右圖分別為位移促動器在LAMOST的MA、MB鏡面上的分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供圖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表示,在LAMOST穩定運行和技術迭代進程中,多項關鍵技術已實現從“追趕”到“突破”的跨越,這不僅驗證中國在主動光學系統、光纖定位控制系統等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還帶動中國高精度光學元件、精密機械制造、自主軟件算法等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形成“技術突破-產業聯動-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環,為中國后續更大口徑、更高性能天文望遠鏡的研制積累寶貴經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