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是力量之基,奮斗是成事之要。近年來,江蘇在推動多黨合作、服務“兩個健康”、團結網絡人士和增進民族團結進步等領域積極探索創新,成效顯著。新征程上,江蘇統一戰線將廣泛凝聚共識、廣聚天下英才,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5年5月29日,由中共江蘇省委統戰部、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省工商聯共同主辦的“強鏈擴群、強基向新”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行——新材料產業服務專場活動在無錫錫山舉辦。中共江蘇省委統戰部供圖助力民營經濟產業發展
以“實”為先 “雙強行動”面對面服務一線企業
6場活動累計參與企業843家,行業學會專家43名;現場回應解決90家企業訴求178條;閉環式反饋154家民營企業的280條具體訴求和建議;達成投資項目37個,產學研合作意向35個,銀企合作協議26項……這一組亮眼數據,是江蘇“強鏈擴群、強基向新”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行活動(簡稱“雙強行動”)交出的成績單。隨著該行動的持續深化,其助力江蘇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影響正在不斷顯現。
自2024年以來,中共江蘇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優勢作用,聚焦服務江蘇“1650”產業體系(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50條重點產業鏈)和健全促進“兩個健康”工作機制,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縣域經濟、賦能民營企業為突破口,聯合相關部門創新打造“雙強行動”面對面服務一線企業的新機制,構建常態化政企溝通新平臺。截至目前,已先后在無錫市錫山區、鹽城市建湖縣、淮安市金湖縣、宿遷市沭陽縣、常州市新北區和徐州市銅山區,分別圍繞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低碳、消費品制造、合成生物和工程機械等產業開展專場活動,有力推動區縣核心產業強鏈補鏈延鏈,為全省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了新動力。
協同打造創新生態,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發揮引領性。聚焦江蘇重點發展的“1650”產業體系,在重點區縣,圍繞行業分析服務、政策直通服務、產業支持服務、“雙招雙引”服務開展系列活動。舉辦服務產業重點企業高質量發展現場會,積極引導企業運用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平臺、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人才地圖等資源,推動政府部門面對面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解難題、辦實事,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精準對接產業需要,在凝聚發展新質生產力上體現獨特性。堅持省、市、區三級聯動,發揮工商聯橋梁紐帶優勢,針對地區產業鏈發展差異,積極爭取全國工商聯、省級部門和學會協會、行業專家、省內外企業支持。通過產業發展合作對接會,重點在研發端、市場端邀請上下游企業參加活動,構建不同需求、不同維度、不同重點的對接鏈條。中石化華東石油局、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蘇州實驗室、浙江大學等一批高校和科研機構,全聯石油業商會、阿聯酋中國江蘇商會、江蘇省材料學會、江蘇省機械行業協會等一批商協會與地方政府和民營企業進行了廣泛對接。
完善溝通協商機制,在增強民營企業獲得感上注重實效性。活動前,與地方政府充分對接,廣泛收集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地方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需要的支持,特別是對引進產業鏈關鍵環節重點企業的需求,形成“政府政策支持”、“園區重點招引企業”、“企業問題訴求”三份清單。活動中,針對企業提出的困難問題和意見建議,現場開展對話交流,涉企部門現場溝通回應問題,金融部門現場跟進企業需求。活動后,建立政企溝通協商活動中企業訴求的辦理程序和情況反饋機制,形成工作閉環。
中共南京市委統戰部組織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開展“尋美·南京”等活動。中共南京市委統戰部供圖凝聚網絡人士力量
創新工作模式 探索網絡人士團結引領工作方法
南京作為全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實踐創新重點城市之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超過280萬人,其中新媒體從業人員等網絡人士約45萬人。近年來,中共南京市委高度重視網絡人士統戰工作,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專題傳達學習中央和江蘇省委有關文件及會議精神,中共南京市委統戰部積極探索凝聚網絡人士的新路徑,探索出了一條有南京特色的“找朋友、交朋友、當朋友、匯朋友、挺朋友”的網絡人士團結引領工作方法。
建強組織“找朋友”。中共南京市委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加強組織領導,結合實際召開全市網絡人士統戰工作會議,出臺有關文件,分析研判形勢,細化任務分工,推動工作載體建設,形成網絡代表人物庫。
凝聚共識“交朋友”。每年舉辦網絡人士研修班,發揮資源優勢,培養網絡骨干近800人次;開展“紫金山麓·網咖沙龍”、“名家寧聚大講壇”等活動百余場,在經常性交流中碰撞思想。
發揮作用“當朋友”。支持網絡人士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引導有序政治參與發揮建言資政作用,發揮優勢獻計出力,鼓勵廣大網絡人士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深入開展“尋美·南京”活動,話題瀏覽量達2.6億次,連續三年榮獲“尋美中國”地市級活動組織獎。
聚力賦能“匯朋友”。打造系列工作載體,形成多元素、多主題賦能的“磁石效應”匯聚網絡人士。賦予社會組織統戰工作職能,成立網絡人士相關聯誼組織133個;建成“雨山網虹匯”等12個網絡人士統戰工作實踐創新重點項目,為開展思想引領、線下活動搭建陣地;定期舉辦“發現南京”等主題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廣泛吸引網絡人士參與。
助力成長“挺朋友”。堅持列名聯系制度,中共南京市委主要領導4次同網絡代表人士面對面交流,聽取意見建議,了解利益訴求,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重視正向激勵,深度發掘正能量網絡人士,納入工作視野加以培養,切實營造符合網絡人士特點的健康成長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好朋友”的土壤還吸引了在寧外籍網絡友人主動參與傳播好聲音的行列:敘利亞籍南京留學生王中敘制作記錄在華生活的短視頻,被外交部轉發點贊;網絡達人、日籍導演竹內亮支持南京鄉村振興的視頻,瀏覽量超百萬次。
民建會員在揚州仁豐里牽頭組織民俗文化節系列活動。中共揚州市委統戰部供圖展現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效能
建設多黨合作歷史文化街區 打造系列服務品牌
仁豐里地處揚州市廣陵區明清古城核心,是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街區。古城古韻吸引了一批批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此創新創業、傳承非遺。
近年來,近千名黨外人士走進仁豐里,調研社情民意、積極參政議政、開展社會服務、傳承非遺,塑造了街區獨有的文化特質,有力提升了街區吸引力。
仁豐里的魅力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蘊。各民主黨派充分發揮界別優勢,圍繞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將街區打造成地標性文化高地,持續為多黨合作增效能、為基層發展添動能。民革成立揚派根藝傳習中心,讓更多人了解和走近揚派根藝。民盟依托“永樂琴坊”,設立“民盟講堂”,成立古琴非遺研學點,讓社會各界零距離體驗非遺。民進依托“彡(shan)尋民藝”和“同法藝術空間”,邀請市民共同聆聽魚皮撥浪鼓演奏,感受瓷器制作的樂趣。農工黨成立揚州昆曲研學基地,以青少年喜愛的沉浸式體驗方式,吸引兩岸暨港澳地區千名學子感受揚州“戲曲古韻、綻放今輝”魅力,多渠道、多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社會服務是民主黨派踐行社會責任、聯系界別群眾的重要工作。在仁豐里,各民主黨派堅持“一黨派一服務品牌”,打造了一系列接地氣、有溫度的服務陣地和品牌,充分展示民主黨派的良好社會形象。民革實施“關助”計劃,依托飛漁閣陣地,組織30余名民革黨員志愿者與困境老人實行一對一結對服務,為社區孤寡、獨居、空巢老人派送公益午餐,被社區居民親切稱為“爸媽食堂”。農工黨打造服務基地,定期組織蘇北人民醫院資深專家開展義診活動,讓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九三學社設立“仁豐里小劇場”,定期舉辦揚州評話、揚州昆曲等演出,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成為深受歡迎的網紅劇場。這些社會服務活動切實解決了群眾的實際問題,提升了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也提高了民主黨派社會影響力。
經過多年“文火慢燉”,街區吸引匯聚民主黨派優勢資源,一大批不同類別的民主黨派文化工作者進駐,其中包括非遺人才27名、常駐文化名人68名、活躍創客202名。他們自帶項目、資金,自主改造運營,共撬動民間資本6000余萬元,形成各類空間53處,建成黨外人士實踐創新基地20家,打造文化游學項目27個和研學線路4條。仁豐里已成為黨外代表人士展示能力、參與發展、傳承文化的重要平臺,成為揚州傳播多黨合作故事、展現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效能的獨特窗口。
“絲路信使”民族團結進步發展聯盟相關活動在泰州開展。中共泰州市委統戰部供圖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平臺
“絲路信使”帶來民族團結進步好愿景
11省區31個城市,“紅石榴冬(夏)令營”讓各族青少年在歡笑中增進了解,遠程“手拉手”、結對子活動讓友誼的種子生根發芽;“紅石榴就業行動”讓各民族群眾在創業就業這片熱土上找到歸屬,實現價值;旅游合作簽約、旅游資源推介等活動讓聯盟城市成為旅游促進民族團結的新高地……這是泰州市創新成立“絲路信使”民族團結進步發展聯盟(簡稱“聯盟”)兩年來的活動縮影。隨著活動的持續深化,該聯盟已成為落實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三項計劃”的有效載體、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創新平臺,是江蘇民族工作的特色品牌。
以研促融,譜寫青少年交流發展新篇章。聯盟成立以來,圍繞促進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組織新疆昭蘇、西藏曲水、貴州黔南州等地200余名青少年赴泰州參加“紅石榴冬(夏)令營”,每年組織泰州和昭蘇800余對、泰州和曲水500余對中小學生開展遠程“手拉手”、結對子活動。舉行“泰昭·石榴籽杯”山地自行車挑戰賽,促進各族青少年在文化體育中交往交流交融。舉辦“絲路信使杯”主題征文活動和繪畫比賽,彰顯各族青少年同心筑夢、不負青春的美好愿景。
以嵌促融,構建各地互嵌式發展新格局。聯盟成立以來,圍繞互嵌式發展計劃,數十家企業積極參與“紅石榴就業行動”,兩年招引聯盟城市各族群眾累計超過1萬人次到泰州創業就業。借助東西部協作機制,在協作地區建立勞務工作站和公共就業服務站,與貴州黔南州、云南麗江、西藏曲水、新疆昭蘇等地建立跨區域崗位信息發布機制,每年對口推送崗位信息1萬余條。近兩年,開展各類職業培訓項目46個,培訓規模達4萬余人次,其中外來各族群眾占比近60%。
以旅促融,打造東西部文旅發展新高地。目前,泰州與西藏、貴州等地確立了旅游合作意向,先后接待多批150多人考察團到泰州對接交流。每年“絲路信使”團隊一路西行,歷經7省區數十個聯盟城市,進社區、訪企業、入學校,開展豐富多彩交流活動近100場次,受眾萬余人。
以幫促融,助力各族群眾共同發展新賽道。“絲路信使”民族團結進步發展聯盟組織社會團體先后為民族地區學校捐贈價值40余萬元的電腦器材,添置1300套課桌椅和800多盞臺燈,捐建體育器材室、圖書室、音樂教室等價值超過300萬元,為民族地區直播帶貨農副產品和特色美食300多種。通過聯盟城市牽線搭橋,在新疆昭蘇實施投資5億元的“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投資4000余萬元,種植中草藥貝母,持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有力促進各民族群眾共同富裕。(蘇同軒)
(“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