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屆北京民建民營經濟法治研討會舉行。(《中國新聞》報 任德輝 攝)
“作為民營經濟促進法最直接的受益者,隨著這部法律出臺,我們對企業發展和營商環境的預期更加明確,得以掃除顧慮,專注于創新。”近日,在由民建北京市委會、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北京民建民營經濟法治研討會上,京東集團相關負責人分享了對民營經濟促進法的體會。
他舉例道,今年9月,京東集團依托長期深耕工業供應鏈領域所積累下的技術與數據,率先在行業內發布工業供應鏈大模型,助力汽車制造、鋼鐵冶金、能源電池、機器人等重點工業領域降本增效。
如何讓法治保障觸達更多像京東這樣的企業,讓預期變動力,積極投身科技創新浪潮?本次研討會上,200余位來自學界、政法界、企業界的嘉賓圍繞民營經濟促進法的落實與完善展開討論,為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實現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
近年來,AI技術產品日新月異,在為廣大民營企業打開發展空間的同時,也面臨著保障數據安全、厘清權責邊界等挑戰。本次活動上,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教授栗崢表示,民營經濟促進法強調“向民營經濟組織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支持民營經濟組織“依法合理使用數據”、“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應用試驗”,構成了拉動AI產業發展的“三駕馬車”。
“民營經濟促進法中的經濟邏輯環環相扣,即通過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優化資源配置,微觀上激發經濟主體活力,最終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栗崢表示。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涉及數據權益、平臺競爭、虛擬財產、個人信息的新型案件日漸增多。為回應相關訴求,北京互聯網法院明確新技術、新業態的司法裁判規則,開展巡回普法、巡回審判,引導廣大企業合規健康發展。
本次研討會上,北京互聯網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姜穎表示,法院將注重平衡保護與發展、效率與公平、創新與安全的關系,加強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重點領域司法前沿問題的研究,發揮首案示范效應,通過典型案例明晰行為邊界和裁判規則,推動形成行政司法協同、行業自律、社會共治的優化營商環境合力。
“近年來,互聯網平臺能夠在快速成長的同時保持健康發展,是大家‘一起玩’的結果。”民建北京市委會法制委副主任兼秘書長,新浪集團法務部總經理谷海燕表示,從早年微博推行“網人治網”、成立“微博專家委員會”來處理網絡糾紛,到近年來向網民開放網絡謠言“標注權”,發揮網絡自我凈化功能,都反映了法治既是企業持續創新的前提,亦可為企業創新提供方向。
據悉,北京民建民營經濟法治研討會由非公經濟法治研討會發展而來,已連續舉辦多年,始終聚焦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改革的重要法治問題,堅持將“民建所長”與“大局所需”相結合,密切聯系經濟界,搭建與法律界的橋梁。
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會主委司馬紅在本次研討會上表示,要深刻把握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戰略價值,為民營經濟在穩定經濟增長、推動外貿、促進創新、保障就業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要當好政策宣傳的發聲者、法治建設的建言者、高質量發展的踐行者,為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完)(《中國新聞》報 任德輝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