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張 英)10月29日,商洛市小學一間教室里,此起彼伏的討論聲格外熱鬧,學生們指尖翻飛拼接金絲猴剪紙,不時互相提醒“這是尾巴部分。”“耳朵要對齊。”這是秦嶺博物館“秦嶺藏珍?文脈潤心”文博知識“六進”活動的生動一幕,當天,差異化特色課程走進校園,讓文博知識在課堂上“活”了起來。
“誰是秦嶺里的‘金毛小明星’?”隨著卡通動畫在屏幕上播放,“金毛精靈——金絲猴”互動課程開啟。博物館講解員借助多媒體,向學生介紹“秦嶺四寶”之一金絲猴的生活習性與生態價值。在“金絲猴拼圖”手工環節,課堂熱情瞬間升溫,學生們分組協作,在拼湊剪紙的過程中,講解員同步穿插講解秦嶺伴生動物知識,引導大家關注生物多樣性,在心中種下“當好秦嶺衛士”的種子。
與此同時,“商山四皓與商洛文化探秘”課程,以一首古詩朗誦拉開序幕。“《商山早行》里的‘商山’,就藏著四位古代賢者的故事。”講解員從商山四皓隱居的典故切入,結合歷史事件,生動講述他們“出山輔佐太子”的傳奇經歷。隨后的“情景劇演繹”環節,學生們化身“小小歷史家”,通過角色扮演再現四皓的抉擇時刻,在沉浸式體驗中體會其堅守原則、淡泊名利的精神,感受商洛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此次活動是秦嶺博物館履行社會教育職能的一次實踐。活動同步開啟線上直播,吸引近萬次點贊,進一步擴大文化傳播覆蓋面。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將秦嶺生態珍寶與商洛歷史人文轉化為教學資源,既拓寬了學生知識視野,更讓文化自信與鄉土情懷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扎根,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融合。
自秦嶺博物館建成開放以來,始終以“走出去、引進來”雙向發力推進文化工作,“走出去”開展暑假秦嶺文化研學、社區鄉村宣講,讓文化貼近群眾;“引進來”邀請專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駐館授課,征集學生作品展出,激活資源價值。這種模式不僅豐富了暑假文化活動,更形成“館校社聯動”的文化傳承閉環,深化了社會教育職能,讓秦嶺文化持續“活”起來、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