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就業群體年輕化、知識化、技能化。調查顯示,目前農民工就業群體主要以青壯年為主,其中“80、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較大。16-35歲23.6萬人,占農民工總數的44.3%,36-45歲17.4萬人,占32.6%。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有相當一部分人具有大、中專及以上文化水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6.6萬人,占農民工總數的31.1%,其比列在逐年上升。
(四)就業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就業半年以上人數27.3萬人,占農民工總數的51.2%。逐步由過去臨時性、季節性向長年性轉變。主要原因一是轉移就業崗位已經相對穩定。目前絕大多數礦產、建筑和制造業、服務業等工作崗位大多數被農民工占據,并且其就業領域已經從最初的臨時性崗位、補充性崗位向各個行業、各類崗位延伸。二是隨著“用工荒”的不斷蔓延,企業采取加薪留人,感情留人等多種措施,使農民就業相對趨于穩定。三是流動就業家庭化特點突顯。隨著經濟生活水平提高和價值觀的轉變,農民工日益看重家庭成員的團聚生活以及子女的教育問題。外出務工賺錢不再是其唯一目的。夫妻二人同時外出務工或攜帶子女一起進城創業的農民工數量快速增加,在城市購置房產,或務工經商,或選擇打工,實現了由農民到市民的轉變。四是在流入地居住趨于長期穩定。在農民工轉移就業的初期階段,多以季節性流動為主,農忙時在原籍務農、農閑時外出務工,在流入地全年或多年長期居住者少。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形式的發展變化和農民工流動就業的歷史變遷,目前,流動就業農民工在現居住地穩定居住的持續時間逐年增加。商州區閆村鎮沙河灣村,該村330戶,有勞動力700人,在勞務大戶柯拴志的帶領下,有460人在西安大明宮建材市場務工經商,32戶辦起建材門市部,60多戶搞運輸。目前已有50多戶長期在西安定居。
(五)就業行業工種發生新變化。調查表明,“十二五”以前我市農民工就業的行業領域主要以礦產業和建筑業為主,占到農民工人數的60%以上,呈現“苦力型”“體力型”勞務居多。目前從事建筑業、礦產業的農民工數量明顯下降,從事批零業、服務業、住宿餐飲業等第三產業人數大幅增長。至7月底,從事礦產、建筑22.3萬人,占42.6%,從事第三產業人數由2010年以前的20%左右增長到32.5%。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城鎮化的發展、農民工觀念的更新,以及知識層次的提高,目前正在向裝備制造、物流配送、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延伸。
(六)就業地域分布呈現新特點。全市農民工的流向已從過去經濟較發達的沿江、沿海一帶向本省及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為主,本省主要以西安為主,至7月底,我市農民工在西安就業12.4萬人,占農民工就業總數的23.3%,就地就近就業14.7萬人,占就業總數的27.6%。其主要原因一是隨著內陸城市及本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工資水平與發達地區的工資水平逐步縮小。目前外出務工人員平均工資東部地區2800元、中部2600元、西部地區2300元、本市2000元。從發展的趨勢看,未來工資水平還將逐步縮小。務工人員在本地務工成本較低,相當一部分農民工理性地選擇就地就近及西安地區就業。二是近年來各項惠民政策的不斷出臺,農民工回鄉開展各種經營收入不斷提高,吸引農民工回鄉就業創業。三是近年來省市農民工回鄉創業示范縣創建工作的開展,創業型城市工作的強力推進,以及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示范工程、農民工創業示范工程的開展,回鄉創業多種優惠政策的出臺,吸引了大量農民工回鄉創業,目前全市農民工回鄉創業人數達3.5萬人,創辦經濟實體22238個,帶動本市農民工就業7.8萬人。
(七)山區、半山半川、川道農民工就業流向發生質變。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農民工就業不再是過去千軍萬馬下東南。邊遠貧困山區主要以勞務輸出為主,由于落后閉塞,文化技能水平較低,以“體力型”、“苦力型”、“粗放型”為主。山陽縣高壩鎮雙寨村347戶、1329人,有勞動力520人,人均不到0.5畝耕地,勞務輸出人數達400多人,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搞礦山、建筑勞務,從事苦力型工作。今年部分年齡偏大人員有被動返鄉的跡象。半山半川由于經濟發展相對好于山區,人員技能素質相對較高,主要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和勞務輸出同步發展,其中勞務輸出的人數比例略大于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人數。洛南縣石門鎮劉家村有2179人,勞動力1400人,耕地3000畝,富余勞動力825人,外出務工426人,占富余勞動力的51.6%,就近就地轉移就業280人,占富余勞動力的33.9%;永豐鎮馬洼村327戶、1165人,勞動力680人,耕地1405畝,富余勞動力505人,勞務輸出270人,占富余勞動力的53.5%,就地就近就業200人,占富余勞動力的39.6%。川道地區特別是距離城鎮較近的村莊,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較快,農民工的文化技能素質高,觀念超前,本地就業空間較大,農民工就業主要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為主。商州區大趙峪辦事處冀村地處商丹工業園區附近,全村416戶、1522人,勞動力840人,近年來在全國勞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冀智勇的帶領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及個體私營經濟,全村發展核桃基地1300畝,發展大棚蔬菜230畝,發展養殖小區3個,為本村引進年產60萬方商品混凝土項目,發展個體私營企業9家,安置本村富余勞動力500多人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還安置外來10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實現異地就業。2014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8000元,遠遠超過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35元。山陽縣十里鋪鎮十里鋪村依托地理及自然環境優勢,村上發展建筑隊5個,辦農家樂8戶,超市6個,一村一品養雞養豬專業合作社2個,解決本村90%的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