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代緒剛 兀 琦)近年來,商南縣立足“秦嶺南麓生態屏障”定位,將丹江流域(商南段)生態保護修復作為重大政治責任與民生工程,通過精準控污、柔性修復、興水增效、全域布防四大核心舉措,系統性筑牢生態安全防線,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讓丹江流域成為水清岸綠、景美民富的生態樣板。
商南縣構建起“立體化監測+全鏈條治理”的控污體系,確保丹江水質持續穩定。在巡河監管方面,創新建立三級巡河制度,1696名巡河員常態化堅守一線,實現流域河道巡查無死角;同時,借助科技賦能,在丹江沿線關鍵點位安裝43個高清攝像頭,構建“人防+技防”的立體化監管網絡;在污水治理領域,持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構建城鄉全覆蓋的污水處理體系。
商南縣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推動丹江流域從“水清”向“岸綠、景美、生態優”的深度跨越。圍繞河流健康評價、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提升、濕地生態修復四大重點,為滔河、清油河等14條河流建立完整的健康評價體系與動態檔案,精準掌握河流生態狀況;創新建立“河長+法檢兩院院長”聯動機制,將司法力量融入生態保護,嚴厲打擊破壞流域生態的違法行為;持續推進重點水利項目建設,通過河道清淤、生態護岸建設等措施,改善河流生態廊道功能;針對水土流失問題,采用修建梯田、種植水保林、布設截排水溝等綜合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流域水源涵養能力與水土保持水平。其中,清油河通過系統性生態修復,成功獲評“省級幸福河湖”,成為流域生態修復的典范。
商南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依托丹江流域優質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推動“好水”向“好產業”轉化。借助滔河、清油河等流域豐富的冷水資源,商南縣大力發展冷泉魚養殖產業,建成標準化養殖基地,培育中華鱘、虹鱒魚等特色魚類品種,年產各類特色魚類100多萬尾,漁業產值超6100萬元,讓“冷泉水”變成了“富民水”。此外,積極探索金融支持生態產業發展模式,通過綠色貸款、生態補償等政策工具,進一步拓寬生態價值轉換通道,讓生態保護成為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為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商南縣從監測預警、源頭防護、應急處置三方面協同發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在監測預警方面,在丹江及其主要支流科學布設35個監測點位,實現水質指標實時監控、動態預警;在源頭防護方面,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加強對流域內企業、建設項目的環境監管,開展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專項執法,從源頭遏制環境違法行為;在應急處置方面,商南縣在蓮花臺水庫建設銻濃度異常應急處置設施,在過風樓鎮、縣河水庫等地儲備活性炭、絮凝劑等充足應急物資,細化“監測預警—物資調運—現場處置”全流程應急預案,確保突發環境事件1小時響應、2小時處置。
通過多舉措精準發力,商南縣不僅筑牢了丹江生態屏障,更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路徑,讓生態紅利持續惠及更多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