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王煦
8月22日,一場大雨過后,暑氣伴著秋風悄然消退。山陽縣西照川鎮太陽關村的荷塘藕葉田田、游魚穿梭,一派生機盎然……誰能想到,這片賞心悅目的荷塘,5個月前還是一片水草叢生、蚊蠅滋生的閑置洼地。
為了盤活這一閑置資源,鎮村兩級聯動探索,繼成功盤活坡地種植小麥之后,再度將閑置池塘轉化為“蓮魚共養”基地,既讓廢棄洼地變身生態景觀,也蹚出了一條“資源變資產、集體增收益、村民得實惠”的致富新路。
“以前這池塘荒廢著,一到夏天臭蟲亂飛,惡臭味能飄老遠,村民路過都得繞著走!”回憶起閑置池塘的舊貌,太陽關村黨支部書記馬力連連搖頭、滿是無奈,可當目光轉向眼前這片3.5畝、生機勃勃的新池塘時,他的臉上立刻綻開了笑容。
據了解,這片池塘曾因長期無人打理,淪為“閑置死角”,不僅沒給村里帶來半點收益,還因雜草腐爛、積水變質存在安全隱患,成了村民們 眼中的“老大難”。針對痛點,鎮村兩級沒有“繞道走”。此前,村上通過復墾荒坡種植小麥,讓閑置坡地變身良田,嘗到了資源盤活的甜頭。此次,鎮村干部決定沿用“變廢為寶”的思路,借鑒“坡地改良田”的成功經驗,將“廢池塘”打造成“聚寶盆”,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新活力。
“經過市場考察和技術咨詢,我們最終選定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兼具的‘蓮藕+黑魚’綜合種養項目。”馬力說,村上組織人力物力開展池塘整治,完成清淤、護坡和整修,確保養殖環境安全可靠。鎮上統一購種放苗,規模化栽植優質粉藕2000公斤,并科學投養1000尾體格健壯、活力強的黑魚苗,讓立體種養圖景落地成形。
如今,這一模式已見實效:水面上,翠綠的荷葉層層疊疊,成了村里的“生態景觀”;水下,黑魚自在游動,與蓮藕形成“共生循環”——蓮藕凈化水質,黑魚糞便為蓮藕提供養分,真正實現了“一水兩用、一塘雙收”。曾經的環境痛點,徹底蛻變為集安全、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于一體的鄉村亮點。
馬力介紹,3.5畝池塘可年產優質粉藕1萬公斤以上,疊加千尾黑魚收益,年產值十分可觀。這個項目由村集體主導,收益主要用于村級道路維護、公共設施修繕等,并向村民分紅。此外,還帶動了10多名村民參與管護、采收等工作,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與農民就業分紅雙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持續增強。
“以前看見這池塘就犯愁,現在天天想來這兒坐會兒,既能看美景,還能盼著分紅,心里踏實。”太陽關村村民胡大奎坐在池塘邊感慨。
從荒坡復墾到廢塘重生,資源在創新利用中不斷增值,西照川鎮用一次次實踐證明:閑置資源不是“包袱”,找對路徑就能變成財富。這一池碧水,勾勒出“資源盤活—產業興起—群眾增收”的鄉村振興圖景,成為當地立足本土資源、激活鄉村動能的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