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見聞
商洛市公路局拌合廠家屬院改造后,路面平整、小區整潔、配套設施齊全。
商洛學院家屬院改造后,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居民幸福感倍增。
本報記者 張 英
秋日午后,暖陽灑滿商州城區安居巷小區。這處建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承載兩代人記憶的老小區,如今已褪去“老破舊”的底色。淺米色的樓棟外墻嶄新明亮,綠化路面整潔平整,老人們圍坐樓下曬太陽聊天,孩子們在拓寬的空地上追逐嬉戲。
一處空地上,工人正對拆下來的老柴棚木板進行最后清理,小區左側圍墻邊,工人李興友忙著平整地面:“這兒馬上要硬化成人行道,樓旁也在填土,準備做綠化。”
“以前哪有這樣的好光景啊!”小區居民李秀娥老人指著腳下平坦的瀝青路,回憶起改造前的日子,語氣里滿是感慨,“那時候路坑洼得能崴腳,一下雨就積水,得踮著腳尖走;晚上沒路燈,出門都得打著手電。私搭的柴棚占滿了過道,連推個自行車都費勁。”
如今,這些煩惱全成了過去:安居巷小區不僅整修了給排水管網、翻新了外立面、補好了屋頂漏雨問題,還拆了違建、拓寬了道路,完善了消防設施,增添了綠化。曾經的“蜘蛛網”飛線消失了,雜亂的院落變得敞亮有序。
“柴棚拆了,路寬了,小區亮堂了,我每天都愿意多在院里走兩圈!”居民張西領的話,道出了不少住戶的心聲。
離開安居巷小區,記者來到位于通信巷的商洛市公路局拌合廠家屬院。剛進大門,一排藍色的電動自行車充電棚便映入眼簾,居民李波正推著電動車充電。
“以前充電可揪心了,大家都從家里往樓下拋電線,線在空中飄著,刮風下雨時看著就害怕,就怕出安全事故。”李波笑著說,“現在不一樣了,小區不僅建了充電棚,還把原來坑洼的場地全部硬化,重新規劃了停車位,加裝了監控和路燈,連綠化帶都補植了新的花草。晚上下班回來,看著亮堂堂的小區,心里特別踏實。”
記者在院內走了一圈,只見車輛停放在劃線區域內,路面干凈無雜物,并且每棟樓都加裝了電梯,改造后的家屬院雖不大,卻處處透著整潔與便利。
老舊小區“改得好”只是開頭,“管得長”才能幸福持久。為了守住改造成果,商州區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不僅推進老舊小區硬件升級,更同步織密物業管理服務網,實現中心城區小區物業全覆蓋,讓管理從“被動應付”轉向“主動服務”。
在市社區智慧化物業服務指揮中心,一塊覆蓋中心城區401個小區的實時監控大屏格外醒目。屏幕上,各小區的出入口、公共活動區、電梯轎廂等場景清晰可見。
工作人員介紹,平臺依托5G物聯技術和智慧管理平臺的54種AI算法,可實時監測安全隱患與設施故障,并及時響應居民需求。“之前有居民在小程序上報修漏水,我們立即電話核實并派單,不到20分鐘維修員就上門處理。過去報修得跑好幾趟,現在手機一點,問題迅速解決。”
這樣的便捷,商洛學院家屬院的住戶鄧曉華也深有體會。她所居住的小區在改造中同樣煥然一新:樓體立面翻新,管網系統升級,道路全面硬化,還增設了休閑健身區域。
“改造后小區環境好了,物業也跟得上,平時樓下有垃圾,保潔很快就清走。上個月家里水管壞了,我在物業群里說一聲,維修師傅當天就來了。”鄧曉華笑著說,“現在小區不僅綠意濃,還有了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和自助凈水機,加上貼心的物業服務,住著比以前舒心多了。”
隨著107個小區、239棟樓、7153戶改造任務的完成,商州的老舊小區實現了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跨越。硬件與軟件同步提升,改造與治理協同推進,讓群眾的幸福成色更足,讓城市的民生底色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