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王希西 許宗華
李字武)近年來,柞水縣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大力推進特色種植、養殖業發展,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增強產業帶動增收能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連日來,瓦房口鎮馬家臺村的水稻迎來了收獲季,一塊塊稻田被金色渲染,收割機隆隆作響,現場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家住馬家臺村四組的村民蔡定余,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忙著收割、搬運、裝車,他靠著辛勤勞作,在家門口有了份穩定的收入。
馬家臺村四組村民蔡定余說:“我在這里主要負責灌溉、除草和補種秧苗。一個季度下來,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我們年紀大了,很難找到其他工作,對這個收入很滿意。”
馬家臺村的水稻種植歷史可追溯至清代,近代因水利落后、效益不佳,水稻種植一度中斷。如今村“兩委”牽頭改善條件、引進技術,水稻種植重新恢復,成了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馬家臺村黨支部副書記黃傳林介紹:“村‘兩委’在完成本地水土檢測并赴鎮安實地考察后,科學決策,因地制宜種植了50畝水稻。從試種到收獲,水稻長勢與產量良好。”
相比玉米、小麥等傳統作物,馬家臺村新引進的“宜香優2115”水稻品種,米質優良、口感好、產量高,市場價更是其他農作物的好幾倍,搭配機械化作業,成本明顯降低,不僅為周邊群眾增加了就業機會,還為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以上。
黃傳林說:“通過在四組流轉50畝土地,我們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更直接帶動了13戶35名村民實現本地就業。綜合土地流轉與務工收入,預計戶均年增收2萬元。”
在創新發展水稻種植的同時,馬家臺村穩步推進生豬養殖。在村集體經濟生豬養殖場,一頭頭生豬膘肥體壯、長勢喜人。村民魯榮坤正是得益于生豬養殖產業,年過六旬的他才有了不錯的收入。
“我在這里干了四五年,每月有4000元收入,一年下來能掙將近五萬元。我們年紀大了,外出打工不方便,現在這樣挺好的。”魯榮坤說。
馬家臺村村集體經濟養豬場已持續運營6年,每年出欄生豬400多頭,為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以上,并帶動25名村民實現穩定增收。
今年,馬家臺村持續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種植吊袋木耳15萬袋、連翹1100多畝、水稻50畝,發展光伏發電90千瓦,種植核桃、板栗3000多畝,可帶動300多名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實現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
馬家臺村的發展路線是柞水縣以特色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柞水縣堅定不移地把以小木耳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特色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產業來抓,目前全縣累計發展木耳專業村65個、木耳大棚2700多個、萬袋以上木耳種植戶3900多戶;年出欄生豬11萬頭、出欄家禽118萬只、蜂蜜存欄1.7萬箱;養殖林麝1206只、鴕鳥和鴯鹋3511只。同時,還大力培育香菇、平菇等多個品種,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聯動的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