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口11月2日電 (記者 王子謙)“中國‘十五五’:全面深化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第91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1日在海口召開,與會專家在探討“十五五”高質量發展時認為,更好地“投資于人”將對促進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十五五”要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群慧說,按照上述規劃建議,到203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需要保持年均5%以上的增速,“需要找新的供給和新的需求力量,投資于人是新供給和新需求尋求相互平衡的力量。”
他提出,在新需求上,要求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功能,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在新供給上,要求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的發展新質生產力導向。
黃群慧還認為,“投資于人”對建設統一大市場意義重大。其內涵一是提升人力資本,將公共資源優先用于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培訓;二是改善民生,通過加強公共服務、縮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保水平來增強消費信心,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奠定基礎。此外,投資于人不僅能創造巨大需求,更能通過將資源從物質資本轉向人力資本,優化市場與收入分配關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關鍵支撐。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擴大消費是“十五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與關鍵。形成更多由內需主導、消費拉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關鍵在于以全面深化改革盡快破解投資與消費的結構性矛盾,尤其要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的緊密結合。
遲福林提出,據初步測算,“十五五”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投資于人”,需要80萬億元至100萬億元的投資規模。在這其中,城市化是“投資于人”的主要載體,是“投資于人”和“投資于物”的重要結合點,是解決供給與需求結構性矛盾、釋放消費與投資等內需潛力的根本之策。初步測算,我國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億元消費需求,由此帶動的住房、市政設施、教育、衛生等投資需求超過1萬億元。
“投資于人”的核心在于提升人的能力。遼寧省政協原主席夏德仁認為,“十五五”政府要把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與原始創新能力作為長期性職能。通過中長期科技和產業規劃,明確重點科技攻關目標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引導社會創新資源向重點領域集中。
推動“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高效協同,必須匯集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之間的合力,其中政府作用尤為重要。黃群慧說,“十五五”要完善地方政府高質量發展的績效考核體系上,要強調人民共享、協調發展,引導地方政府建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內在統一的高質量發展指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