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李雙南)日前,第七屆浙江大學雄安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智慧韌性·美麗雄安”為主題,重點圍繞綠色、智慧、韌性三大領域展開研討,探尋雄安新區綠色低碳與數智轉型的創新路徑,以期為推動雄安新區構建“生態優先、數智賦能、韌性安全”的未來城市貢獻智慧。
第七屆浙江大學雄安發展論壇現場。浙江大學雄安發展中心供圖今年是雄安新區成立8周年。浙江大學雄安發展中心主任石敏俊教授指出,雄安新區已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新階段。論壇現場,專家學者以前瞻性視角,探討了智慧與生態城市建設、城市體系和區域協同、城市韌性治理等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測繪學會智慧城市工作委員會主任周成虎在現場演講指出,城市發展已進入低空時代,低空空域開發將深刻改變現有人類生活與經濟發展格局,這要求城市發展全方位、系統性的數智化轉型。低空時代的數智城市,正是雄安新區發展的未來方向和目標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楊開忠認為,技術變革推動城市質態范式革命,人類社會正跨入第六次城市范式,新質城市范式是基于綠色化、智能化、韌性化、融合化技術和組織原則互適互聯的城市范式,生態智能體城市則是新城市范式革命的目標模式。作為未來之城,雄安新區在綠智韌融合為特征的新城市范式革命中應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孫斌棟指出,雄安新區要變“集聚陰影”為“陽光地帶”,應當在都市區體系的框架下處理好與京津冀城市群以及河北省內城市的關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顏文濤則表示,城市韌性面臨多災疊加、多維協同、多主體需求以及長短期多尺度策略權衡問題,應聚焦居民個體的生活感知視角,重新審視城市韌性的概念內涵,構建以人為本的城市韌性的理論框架。
浙江大學雄安發展論壇是浙江大學“求是智庫”高端論壇之一。據悉,本次論壇由浙江大學指導,浙江大學雄安發展中心、浙江大學北京研究院、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浙江大學校友會聯合主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