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 應妮)作為港澳地區的首位“太和學者”,澳門城市大學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博士趙強今年6月來到故宮,開啟為期半年的學術交流和研究。他的研課題聚焦克拉克瓷——一種知名的外銷瓷器。
8月28日,“太和學者”項目首位港澳地區學者、澳門城市大學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博士趙強在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用儀器對克拉克瓷的釉面進行物相分析。 (受訪者供圖)故宮博物院于2022年啟動的“太和學者”項目,名稱源自紫禁城等級最高的宮殿“太和殿”,寓意萬物和合、文明互鑒。
故宮博物院科研處負責人陳秋速介紹,這一學術交流項目創立伊始,便確立了“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雙向機制。截至2024年底,項目已成功搭建起跨越四大洲的學術橋梁,累計資助中外學者27位,涉及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目前,2025年度來自中國澳門、意大利、馬耳他和英國的4位太和學者正在訪問;故宮博物院選派的5名學者分赴英國、斯洛文尼亞、葡萄牙、德國和法國開展學術訪問。
澳門當地出土了大量的克拉克瓷殘片。在故宮博物院,趙強與故宮文保科技部合作,把已掌握的克拉克瓷胎釉成分、病害機理及修復工藝,用3D掃描、微距攝影、顯微切片等手段,將實驗室數據轉化為“一眼就能看懂”的數字展品,希望未來可以實現“不出澳門,就看見故宮實驗室”。“澳門要建成‘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我期待這半年的成果能夠成為澳門‘一基地’建設的長期資產與公共記憶。”
“太和學者”項目名家薈萃。英國李約瑟研究所榮譽所長、中國古代科學史研究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古克禮是2024年太和學者,無論走到哪兒,懷里總揣著一本手掌大小的袖珍版《論語》,他給自己取的中文名“克禮”也正來自《論語》中的“克己復禮”。在深入研究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多件清初宮廷科學儀器后,他甚至在北京公寓用日常材料復制出傳教士湯若望進呈的地平日晷模型,“我希望用專業而有趣的方式來講述中國古代科學,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了解和欣賞中國偉大的科學遺產”。
太和學者的足跡也遍及中國大江南北。巴基斯坦真納大學塔克西拉亞洲文明研究所主任加尼爾在3個月的太和學者訪問期間,前往新疆、陜西、山東等省區的11個城市,考察了許多佛寺(塔)、清真寺和博物館。在路上,他發現“中國之美的多元面向,非常獨特也無比卓越”。在結束訪問前的學術講座中,他動情地說,“項目不僅開啟了我研究中國佛塔的學術道路,更讓我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回到巴基斯坦,我將持續探索,還要開設相關課程。”
與此同時,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太和學者也奔赴海外:研究館員春花赴日本查核300余部滿文古籍信息,發現珍貴的孤本文獻;研究館員羅文華團隊跋涉尼泊爾5個月,系統考察佛教遺跡,為中尼文化交流史提供翔實資料;研究館員多麗梅赴加拿大交流一年,對藏于加拿大的清宮散佚文物及清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物進行研究,并在已有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
來自法國索邦大學的意大利籍學者瓦倫蒂娜在訪問結束臨別之時,專門手寫了一封中文信交給故宮博物院院長:“我內心涌動著復雜的情感,今天離開故宮時,眼中忍不住泛起淚花……最后一次回望東北角樓時,雖然依依不舍,但內心卻充滿了幸福感。”
這份溫暖綿長的友誼,如同一座架在東西方之間的橋梁,細說文明互鑒、相知相親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