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的晨霧還沒散透,在重慶市城口縣雞鳴鄉雙坪村的太白貝母藥材基地,村支書袁剛常和二三十位村民早已兩人一組忙碌起來:一人剛將顆粒飽滿的川貝母種子按在新翻好的土里,另一人馬上用耙輕輕勾過一層土將種子掩好。
一輛貨車在不遠處的公路上停下來,手里正捧著一把種子的袁剛常還沒來得及起身,就聽到貨車上有人大聲問:“還有貨嗎?”
“這個基地今年是第一次采收,產量11噸左右,前來要貨的早就超過20噸了,還天天有電話打過來問。”袁剛常一邊搖頭一邊笑,今年全村光貝母就賣了2000多萬元,明年進入豐產期后,效益肯定會更好。
大巴山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之一,生長著3800多種中草藥。雙坪村的村民散居在海拔650米到2300米的群山之間,全村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1986畝可耕地,其中九成以上還是超過25度的陡峭坡地。在層巒疊嶂、溝壑縱橫的大巴山腹地,雙坪村人祖祖輩輩“靠山吃山”,留下了種植藥材的傳統和技術。
但是,村民種植出的珍貴中藥材常常因為交通不便“只能賣出柴火錢”?!耙郧皼]有一條通村公路,賣藥材全靠背馱肩扛,最遠要在峭壁上爬15公里。人家是靠著大山富,我們是望著一山窮。”袁剛常說。直到2014年,雙坪村的年人均收入還不到5000元。
要讓藥材出山,先得讓公路進山。村里想爭取資金修一條“產業路”,可是經過反復勘測,山體高低落差懸殊,又緊鄰雪寶山自然保護區,修路難度太大、成本太高。
不通“產業路”,雙坪村就沒有出路。大家找來找去,盯上了四川省宣漢縣黃連村與雙坪村之間的一條“斷頭路”。黃連村距離雙坪村的800畝云木香基地只有十幾公里,要是能借道打通這條“斷頭路”,雙坪村的中藥材基地就能直接連上全國公路網。
讓雙坪村村民特別高興的是,宣漢縣得知他們的需求后,不僅表示理解和支持,還決定川渝兩地“鄰里共建”。這條多年來荒草叢生的“斷頭路”,很快就變成了能走大貨車的水泥路。
正式通車的那一天,雙坪村村民秦克江用自己的小貨車拉著一批肥料進了山。“第一次將車開到了自己種的藥材旁,激動得雙手直發抖?!鼻乜私f,現在山上不僅通了路,新修了蓄水池,還通了電,安裝了智能監控設備,他也抓住機會發展了100畝云木香、100畝黃連、20畝大黃,成了村里的種植大戶,“去年光云木香就賣了18萬元,等到明年黃連采收,一年60萬元跑不了!”
路通了,全村的產業都“活”了。雙坪村的藥材種植從2014年的800畝發展到現在的將近3000畝,云木香、川貝母、大黃、黃連、黃柏等藥材錯季生長,鄉親們全年都有收成。2024年,雙坪村藥材年收益超過1200萬元,僅藥材產業的人均純收入就超過了17500元。
(本報記者 張國圣 李 宏 本報通訊員 曾 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