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今年6月,1號臺風“蝴蝶”一出場,便給廣東帶來持續強降雨。短短幾天,三輪洪峰接連沖擊綏江懷集段,水位一路攀升,防汛形勢陡然嚴峻。
6月18日7時05分,懷集水文站記錄下建站68年以來的最高水位——55.22米,超警戒線5.22米。驚濤駭浪中,49歲的站長姚振峰帶領一群年輕隊員,用專業和堅守,不僅為懷集縣城7萬群眾的安全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還為肇慶市三防決策提供精準的水文數據支撐。
首波洪峰水位52.69米記錄于6月15日晚,6月16日晚第二波達52.94米,6月17日預報水位將復漲至54米時。
6月17日22點,暴雨如注,洪水瘋狂涌入懷集水文站一樓,這座臨江而建的老站頓成“孤島”。面對前來救援的沖鋒舟,姚振峰堅定地說:“只要自記井的浮子水位計還在轉,只要數據還能傳出去,我必須留下!”這不是盲目冒險,而是一名老水文人的責任擔當和對專業把握的底氣。
早在洪峰到來前,姚振峰就帶領全站職工提前部署水文測報計劃,根據洪水情況及時調整測驗方式,不僅在懷城大橋橋頭花池加裝了臨時水尺,更制定了多套應急監測方案。
洪水持續上漲,站內斷電斷網。姚振峰一人堅守在站房里,緊盯浮子水位計、功能水尺與臨時水尺三方數據,進行交叉校核。窗外是洶涌洪水,室內電話鈴聲此起彼伏。他一邊準確報汛,一邊耐心解答群眾的詢問。
6月18日凌晨2時42分,水位升至54.94米,自記井儀器因不堪重負停止工作。“這里已完成使命,站房里沒必要留人看守了。”此時,應急轉移指令再次下達。洪水已迫近站房二樓,姚振峰在最后關頭撤離,洶涌的洪水距站房臺階僅剩半米。
姚振峰撤離至橋上監測點,與隊員們繼續投入戰斗。在懷城大橋觀測點上,一支由80后、90后組成的應急監測小隊已持續奮戰多時。
1997年出生的陳昌語緊盯ADCP測流系統屏幕,捕捉關鍵數據;胡逸沛詳細記錄每10分鐘一次的水位變化;從百公里外的四會趕來支援的魏林合雙腿淤腫仍堅守崗位;羅健斌和阮毅雙手被繩索勒出血痕,還在奮力拽住江中的流速儀……
在姚振峰的帶領下,這群年輕人頂著風雨,在極端環境下完成15次關鍵測流,完整記錄了洪水暴漲全過程。他們通過衛星電話,每10至15分鐘報汛一次,高強度人工報汛持續24小時,成功報送水位數據200余份,為防汛指揮決策提供了堅實支撐。
從事水文工作31年,姚振峰早已將“數據就是生命線”刻入心底。洪水來襲前,姚振峰已連續值守兩天兩夜。面對危險,他淡淡地笑著:“這是我們的工作,大家更擔心的是數據中斷了,會影響水文預報的連續性和準確性。”
6月18日早晨,人工觀讀懷集站水位達55.22米的洪峰水位,洪水已經淹沒原有水尺。55.22米,這個數字不僅刻在了懷集水文站史冊上,更見證了姚振峰和隊友們用責任與擔當守護萬家燈火的感人篇章。“干水文這行的都明白,守好數據就是守好萬家平安。”姚振峰語氣平靜,卻重若千鈞。(記者 雷愛俠 吳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