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10月27日電 (王利文)“寄宿制教育與高原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27日在四川成都舉行。該會議由電子科技大學主辦,吸引了中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專家學者參與。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非駐地高級研究員馬意駿在會上表示,中西方寄宿制教育的核心差異在于辦學初衷,“中國寄宿學校為保障分散地區教育公平而生,美國同類學校則多服務精英群體。”
該研討會聚焦高原特殊地理環境與人口分布下的教育可及性與公平性,圍繞“中美加寄宿制教育比較”“寄宿制教育與高原發展路徑”“高原教育的人民性與普及性”三大議題展開,旨在分享中國寄宿制教育實踐經驗,促進國際社會理解與對話。
擁有40余年教育經驗、多次深入涉藏地區調研的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馬凱表示,高原寄宿制教育因地理環境而生,但使命不止于傳授現代知識。“現在走訪高原學校,我不再考察物理實驗室和計算機教室建設,這些條件都已不錯,我更關心民族文化課程。”他強調,寄宿制教育承擔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費用,保障各民族文化傳承,“孩子們看起來很快樂”。
馬意駿說,中國寄宿學校因農村家庭分散、城市化進程等現實需求設立,目的是集中資源實現教育效益最大化。他結合觀察發現,多年前西藏自治區便開始推廣在線教育,如今相關教育投入持續加大,“這些努力旨在為中國農村兒童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教授譚美英分享青少年健康發展經驗時表示,加中兩國青年均面臨學業壓力大、手機使用過度等共同挑戰,并建議從微觀、中觀、宏觀層面構建支持體系,“寄宿制教育需保障青年與親友的聯結,平衡學業與休閑時間,打造多元包容的社區環境”。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副總干事扎洛認為,西藏自治區北部游牧區與東部峽谷區居民居住分散,就近辦學規模小且難以開設齊全學科,寄宿制是符合當地實際的選擇。該中心當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舒則表示,高原寄宿制教育已從“保障入學”階段邁向“優質育人”新階段,未來將進一步推動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拓展寄宿制學校的國際視野。
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韓旭東表示,高原寄宿制學校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家”,關乎社會公平與文化傳承。本次研討會既匯聚中國實踐成果,也有國際比較經驗,凝聚各方智慧將助力高原教育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