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首爾10月28日電 題:中國西安與韓國慶州:跨越千年的文明回響
作者 劉旭 劉思寧
“法師諱文雅,字圓測,新羅國王之孫也。”在近日于首爾舉行的“圓測大師與中韓人文交流對話”活動上,陜西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劉震展示了西安市興教寺圓測舍利塔塔銘(拓片),帶領與會嘉賓重溫圓測大師的生平事跡,感受千年前中韓文明交融的印跡。
10月23日,“圓測大師與中韓人文交流對話”活動在首爾舉行。圖為活動現場展示西安市興教寺圓測舍利塔塔銘(拓片)。中新社記者 劉旭 攝圓測大師出身于新羅王族,15歲遠赴唐都長安(今西安)求學,師從玄奘大師,是佛教唯識宗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學術傳承與文明傳播,圓寂后舍利供奉于西安興教寺。其求學與弘法之路,既推動了佛學思想的傳播,也展現出東亞文化圈在初唐時期的交融與互鑒。千年之后,這份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在西安與慶州之間延續,成為中韓文明對話的紐帶。
西安和慶州于1994年11月正式締結友好城市,慶州是圓測大師的出生地和少年生活地,西安則是圓測大師的求法地、弘法地和靈骨舍利安奉地。此次對話活動以緬懷圓測大師、促進中韓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吸引中韓兩國各界人士參與。與會嘉賓指出,圓測大師不僅是宗教人物,更如一座跨越千年的橋梁連接著慶州與西安,也連接著古代與現代、中韓兩國人民的情感與文化。
作為中國十三朝古都與韓國古新羅王都,西安與慶州同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因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燦爛的文明傳承而聞名于世。締結友好城市三十多年來,雙方在文化遺產保護、佛教文化研究、旅游推廣、青年交流等領域持續深化合作,成為中韓地方友好交往的典范。
在宗教與文明的脈絡中,這份友誼可觸可感。1998年,慶州佛國寺住持攜韓國六大寺廟住持依據國寶圣德大王銅鐘樣式復制一口巨鐘,贈予西安興教寺,以紀念圓測大師的精神傳承;2015年,韓國慶尚北道向西安贈送了佛國寺多寶塔復制品。這兩件“國寶”復制品見證了中韓佛教文化的相互映照,也象征著西安與慶州跨越時空的文明共鳴。
“圓測大師的傳奇故事是中韓千年友好與文明互鑒的生動縮影,也是我們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中國駐韓國大使戴兵在對話活動的書面致辭中表示,希望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弘揚圓測大師的精神,推動中韓人文交流事業不斷發揚光大,為推動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向更高水平邁進作出貢獻。
劉震透露,明年,中韓有關方面擬塑造一尊圓測大師的法像,經開光儀式后由中韓相關人士組成護送團護送大師回鄉省親。他表示,“這不是簡單的佛像移動,而是一次精神上的歸鄉,一場文明的雙向奔赴。”
韓中城市友好協會會長權起植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慶州與西安一樣,皆為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城市,兩座古都的共同精神是開放與聯結。兩城同為“博物館城市”,以共同的歷史與文化為紐帶,具備持續交流與合作的廣闊空間。權起植說,“期待這座‘晝夜皆美’的慶州,為韓中關系勾勒出新的藍圖。”
正如千年前圓測大師以智慧與信念跨越國界架起文明互鑒的橋梁,今日的西安與慶州正以文化與友誼為紐帶,續寫友城交流的新篇章。這份文明的回響跨越千年,在兩座城市之間回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