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11月4日電 (李江寧)“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青海省重點治理區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鼻嗪J×謽I和草原局副局長田劍4日向媒體表示。
當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林草專場,介紹了“十四五”以來該省在國土綠化及“三北”工程建設方面的成效。
圖為青海海南州治沙現場。李江寧 攝1978年,“三北”工程正式啟動。工程實施40多年來,相繼完成了一期至五期建設任務。2021年—2030年是“三北”六期工程建設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鍵期。
田劍介紹,青海省建立了省級協調機制,并在全國率先出臺“一意見兩方案”,科學謀劃了“2+1+12+N”防沙治沙總體布局。同時,通過與中國林科院等單位戰略合作,與甘肅、新疆簽署聯防聯治協議,構建起科技支撐與區域協同的治沙新格局。
青海省林草局總經濟師殷光晶介紹,青海在“三北”工程建設中,已構建起從工程實施到后期管護的全鏈條增收機制,確保民眾持續受益,“今年在三江源、柴達木盆地等重點區域實施的生態項目中,已吸納近4萬名農牧民參與,發放勞務報酬逾3億元。有效解決了部分鄉村勞動力閑置問題,讓民眾通過務工獲得穩定收入?!?/p>
在柴達木、共和盆地等沙區,林草部門著力推動生態治理與特色產業的深度融合,規?;N植的沙棘、枸杞、肉蓯蓉等經濟作物正形成富民產業。民眾通過參與種植、土地流轉、加入合作社等多種形式,實現了從單純參與造林到分享產業紅利的轉變。
為確保生態成果與民眾收益的可持續性,青海還著力完善后期管護體系。工程建成后,優先聘用當地民眾擔任生態護林員、草管員,并提供穩定崗位。
此外,通過政策引導扶持本地專業合作社發展,鼓勵其承接工程的后期種苗供應、技術服務工作,推動參與民眾從季節性的“植樹工”向穩定的“管護員”和“經營者”轉型,從而端上長久的“生態飯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