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回眸2014
2014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我們牢牢把握穩中求進、改革創新、提質增效的工作總基調,認真貫徹中省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政策,解決了一批難事,推進了一批大事,辦好了一批實事,全市經濟在上升通道的合理區間穩健運行。完成生產總值576.27億元、增長11%,位居全省第四;財政總收入42.17億元、增長6.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9.04億元、增長13.1%;預計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24930元、7094元,分別增長12%、14%;城鎮登記失業率3.22%,物價上漲1.7%。
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160個市級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5.16億元、增長26%,位居全省第三,其中民間投資占到51%。出臺一系列穩產促銷保市場綜合舉措,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32.47億元、增長29.5%,增加值171.09億元、增長20%,均位居全省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87億元、增長12.4%。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7個,發展市級龍頭企業20個,建設基本農田9.15萬畝,糧食總產達到52.05萬噸,農業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
轉型發展與提質增效邁出較大步伐。加快推進現代材料、現代中藥、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培育新能源、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光伏農業、高端飲用水、工業“機器人”、藥物中間體提取等33個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商丹園區電動客車、山陽中德產業園汽車液壓缸等重大戰略項目啟動建設。成功舉辦了2014中國秦嶺生態旅游節和首屆中國環秦嶺公路自行車賽,金絲峽5A級創建通過國家旅游局資源評估,柞水溶洞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創建驗收“美麗鄉村”33個,全市接待游客3005.65萬人次,綜合收入153.29億元。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技術合同成交額6977萬元,專利授權160件,分別增長60%、16.7%,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3個百分點。
統籌城鄉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出臺了加快“一體兩翼”中心城市建設的決定,啟動實施6大類65個重大建設項目,完成投資32.7億元,其中47個項目建成。投資27.31億元用于縣城、重點鎮和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公路交通等城鄉基礎設施持續改善,改造干線公路55公里、縣鄉公路280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187公里。完成電網建設投資3.26億元,建成通信基站1146個。建設陜南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112個,實施搬遷1.6萬戶、6.08萬人,落實國開行貸款35.6億元用于棚戶區改造,新建保障性住房1.52萬套,建成新型城鄉社區75個,7.5萬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7.5%。
生態環境建設繼續向縱深推進。建成循環示范城市創建項目80個、國家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項目62個。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5365輛,拆改燃煤鍋爐31臺,空氣質量位居全省首位。實施污染防治項目102個,丹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實施節能減排項目43個,淘汰過剩產能2.7萬噸,節約標煤4.98萬噸,單位GDP能耗下降3%,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別削減0.3%、1.8%、2.7%和5%。造林綠化32.5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702平方公里。
改革發展成果不斷惠及人民群眾。扎實開展“雙包雙促”精準扶貧,結對幫扶貧困戶7.4萬戶,9.3萬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解決安全飲水13.13萬人。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83萬人,大學生初次就業率90.56%,轉移農村勞動力60.4萬人。建立健全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喪葬補助金制度和城鎮居民大病醫療保險二次報銷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實現十連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提升10%。下撥各類社會救助資金6.82億元,實施醫療救助11.27萬人次,臨時救助9200戶次。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增養老床位2000張,建成殘疾人托養及康復中心2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