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山陽、商南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商南“教育強縣”、丹鳳“雙高雙普”創建通過省政府命名表彰,全市高考二本以上上線率居全省第一。完成了市直職教資源整合工作,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39所,營養改善計劃實現全覆蓋,惠及14.2萬名中小學生。縣鄉醫療機構定向招聘醫學畢業生158名,大病保障病種達到24種。計生特殊困難家庭扶助金補助標準實現城鄉統一,“單獨兩孩”政策平穩實施,人口自增率為3.17‰。完成廣播電視戶戶通20.35萬戶,“三館一站”全部免費開放。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我市在十五屆省運會上獲得了14金7銀7銅的好成績。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各類安全事故起數下降14.5%。全面排查化解社會矛盾,公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連續七年居全省前列。
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內生動力加快釋放。啟動了新一輪市、區縣政府機構改革和鎮村綜合改革,全市鎮、村撤并率分別達到22.2%、34.1%。取消和下放市級行政審批事項93項、精簡幅度25.3%。全面實行先照后證工商登記制度,清理規范涉企行政收費24項。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3萬戶,其中企業1735戶、個體工商戶1.1萬戶。非公有制經濟占比達到51.58%,位居全省第三。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65億元、增長17.8%,外貿進出口總額3.62億美元、增長5.76倍。金融機構新增存貸款余額82.08億元、37.04億元,分別增長13.93%、14.93%。
政府工作效能進一步提升。預決算和“三公”經費支出公開擴大到所有區縣,全市壓縮“三公”經費開支3771萬元,同比下降23.2%,清理超編超配公務用車81臺,停建樓堂館所項目13個。縣鎮村三級群眾辦事干部代辦制度全面實行。自覺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84件、政協提案289件。
展望2015
2015年主要預期目標
生產總值增長11.5%左右,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同口徑分別增長10%和12%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1%和1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CPI控制在3%左右,節能減碳及四項減排指標完成省上下達任務。
2015年主要工作任務
(一)以穩增長為目標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以邁向中高端水平為導向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三)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促使發展紅利充分釋放
(四)以人為核心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
(五)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改善生態環境
(六)以更實的舉措保障和改善民生
實施市級重點項目160個
通過擴大招商引資、降低準入門檻、推廣PPP模式、強化要素保障、落實項目質量評估和目標考核制度等綜合措施,實施市級重點項目160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
千方百計激活消費需求
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工資制度改革,適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縣以下機關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職級與工資掛鉤制度。完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強化企業工資指導線作用,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深入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大力培育休閑、健康、養老等新興消費,積極引進電商、物流龍頭企業,創新發展互聯網內容產業和衍生產業,促進電子商務和信息消費快速發展。出臺收購商品房補充保障房政策,放寬公積金提取條件,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穩定群眾住房消費。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健全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違法行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
深入開展招商引資
抓住陜西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機遇,放寬商貿流通、電子商務、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投資準入限制,打造“暖人心、留住人、有發展”的投資環境。建立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常態化招商機制,大力開展節會招商、專題招商、叩門招商,積極引進新的戰略合作伙伴。依托商山物流園建立二類陸路貨運口岸,爭取獨立的報關、商檢權。以光伏產品、電子產品、生物醫藥、農特產品出口為重點,培育壯大一批骨干出口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