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對本地的招聘信息不了解,驛站工作人員推薦我當銷售員,試了一天就順利入職,有了穩定收入。”11月17日,商州區楊峪河鎮楚山社區居民屈亞倩談起家門口的就業服務驛站,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商州,像屈亞倩這樣通過就業服務驛站實現就業的群眾越來越多。自2024年區級家門口就業服務驛站建成投用以來,驛站已成為群眾就業創業的“溫暖港灣”。
為了打通基層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商州區人社局統籌規劃,對18個鎮(街道)及中心城區就業服務資源開展全面調研,依托原有創業中心和就業社保服務站改建就業服務驛站。通過精心選址,7個驛站設在大型移民搬遷點周邊,精準服務搬遷群眾;以“萬達廣場+零工市場+就業中心”為核心,打造城區“15分鐘就業服務圈”,讓群眾就近享受服務;同時,在區電子科技產業園、荊河生態工業園和中小企業創業園設立3個人社服務工作站,精準對接企業用工需求。
目前,商州區已形成“3+3+7+N”就業服務網絡——3個園區工作站、3個15分鐘零工驛站、7個搬遷點驛站、18個鎮(街道)驛站,再加上各村(社區)就業社保信息員,實現就業服務全域覆蓋。
就業服務驛站整合就業失業登記、求職登記、用工信息發布、創業擔保貸款辦理、一次性創業補貼申領等17項核心服務,實現就業創業服務“一站式辦理”。今年以來共辦理創業貸款1550萬元,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3.5萬元,累計開展招聘會活動11場次,12.1萬人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實施就業援助1860人次,幫助921名失業人員、513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聚焦供需兩端精準對接,就業驛站以群眾就業需求和企業用工需求為核心,統一標識規范服務,提供政策咨詢、崗位推介、重點群體援助等服務。針對比亞迪等企業擴產用工需求,建立“缺工即應”快速響應機制,累計輸送勞動力2000余人次。圍繞市場需求開展技能培訓,開設電工、家政、叉車司機等熱門培訓,有效破解“用工難”與“就業難”結構性矛盾。
在搬遷人員集中的楚山社區,就業服務驛站幫了群眾不少忙。“社區常住居民多為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我們定期推送就業信息,主動對接企業,讓群眾不出社區就能找到工作。”驛站工作人員李建濤介紹,通過這樣的精準服務,不少社區居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驛站還依托“秦云就業”平臺,拓展線上服務,提供崗位查詢、線上招聘等一站式服務。針對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實施“一對一”就業援助。截至9月底,全區農村勞動力就業11.8萬人,城鎮新增就業3004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501人,失業人員再就業899人,2025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幫扶就業率超80%。
靈活就業群體也有了“暖心港灣”。商州區丹江勞務市場劃分休息區、用工洽談區、服務區、車輛停放區等功能區域,每天為來自城關、楊峪河等鎮(街道)的500余名靈活就業人員和用工個體提供服務。
“這里的務工人員多集中在建筑、保潔、搬運等行業,以年齡偏大、技能較弱且不愿從事固定工作的群體為主。”市場管理員王斌說,“劃分區域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環境,讓務工更規范。”
52歲的吳紅智是下崗工人,家庭經濟壓力較大,他說:“在勞務市場找的活兒都是小活,好完成,干完就結賬,幫我解了燃眉之急。”
家住陳塬街道王塬社區的劉甲濤也是勞務市場的常客,他平時在家照看孩子,沒事就來市場等活,提起這里的服務連連稱贊:“在這里找工十分便捷,不用跑遠路就能找到合適的活兒。”
勞務中介的參與讓就業渠道更寬廣。陜西通眾達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法人房昭介紹,公司每年對接商洛本地工廠、門店及湖南、廣東等地食品企業、輕工業廠區,還在省外廠區常年派駐工作人員,幫助務工人員適應環境、簽訂合同、維護權益。
“各個就業服務驛站面對的群體各有特點,做好就業服務工作的關鍵在于深入了解援助對象的需求,從而實現崗位的精準推薦,有效提升就業成功率。”商州區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張強表示,商州區將持續優化就業服務驛站功能,讓服務更精準、更便捷,助力更多群眾實現穩定就業、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