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用電高峰里,千家萬戶的燈光、各行各業的運轉,都離不開穩定可靠的電力支撐。
而在這背后,一個覆蓋更廣、效率更高的電力市場正在加速形成——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交易機制的建立,正讓全國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的復函》(以下簡稱《方案》),為電力市場互聯互通、聯合運行按下“加速鍵”。
近日,南方電網公司市場總監、市場營銷部(客戶服務部)總經理李敏虹做客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家談時表示,這一機制的建立,是推動全國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助力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關鍵舉措,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李敏虹表示,《方案》立足我國當前跨經營區電網結構和電力市場發展階段,明確了“公平對等,分類組織,界面清晰,協同高效”原則,針對不同送電場景,覆蓋多類交易品種,分類設計了交易組織流程,為電力市場互聯互通、聯合運行搭建起堅實框架。
具體而言,在交易場景方面,區分大型直流工程送電、聯網工程電能互濟交易和相鄰省區電源靈活轉供三類場景,支持雙邊協商、掛牌及集中競價等交易方式;交易品種則涵蓋電力中長期、綠電和現貨市場,根據不同場景的電力電量平衡關系及市場成員特點,詳細設計了市場準入、安全校核、交易執行、綠證劃轉、信息披露等業務流程,讓電力交易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章可循。
李敏虹分析稱,《方案》建立的“四個聯合”機制——聯合交易組織、交易結算、現貨運行、機構運營,打破了過去的市場壁壘,實現了兩網交易平臺信息共享互認,讓市場成員“一地注冊、全國共享”,跨電網經營區電力交易業務線上一觸即達,大幅提高了交易組織效率、市場成員參與便捷度,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
電力的順暢流動,離不開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撐。
李敏虹介紹,當前,南方電網與國家電網跨經營區聯絡通道已具備880萬千瓦的輸電能力,包括三峽送廣東大型直流工程,廣東與福建聯網互濟工程,以及湖南、貴州相鄰省區靈活轉供電源。根據國家統籌規劃,預計“十五五”期間還將新增多項跨電網互聯互通輸電工程,為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交易提供更有力的硬件支撐。
機制的生命力在于實踐。
李敏虹還表示,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的指導下,南方電網公司與國家電網公司開展跨經營區常態化交易,促進電力資源在全國更大范圍高效流動。今年3月,全國首次跨經營區綠色電力交易成功開展,上海電力用戶購買廣西風光發電企業清潔能源,成交電量5300萬千瓦時,為新能源消納開辟新路徑;6月13日至30日,華北、東北、西北3100萬千瓦時風光新能源輸送至廣東,為當地企業提供綠色電力,助力大灣區轉型;迎峰度夏時,通過廣東與福建聯網通道,廣東、廣西、云南支援華東電力供應,累計成交電量21.4億千瓦時,筑牢全國電力安全防線。
如今,跨電網經營區交易的熱度持續攀升,各方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
李敏虹透露,預計今年全運會期間,廣州電力交易中心還將聯合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內蒙古電力交易中心開展蒙西送廣東綠電交易,推動首次實現“三網協同”交易。從促進新能源消納到服務企業綠色轉型,從保障電力安全供應到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電力市場的互聯互通、聯合運行,正讓每一度電都發揮出更大價值,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著堅實支撐。
【相關閱讀】
中國經濟微觀察:跨區跨省電力交易讓保供“更高效”
中國經濟微觀察:深挖互濟潛力 跨電網經營區交易讓電力市場“血脈”更暢通
中國經濟微觀察:更廣泛更靈活 電力市場有了“全國網上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