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蘇詩鈺 見習記者何成浩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9%,環比增長0.17%。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
從結構看,裝備制造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占比已連續多月保持在三成以上,汽車、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電氣機械等行業表現相對突出。業內人士認為,這組亮眼的數據反映出工業結構的變化——工業增長越來越多的依托技術密集、附加值較高的裝備制造業。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投資部副主任袁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裝備制造業的增速,既有政策推動,客觀上提升了企業更新產線、上新裝備的積極性;也有企業端主動調結構,帶動裝備制造環節保持較高景氣度。
宏觀數據之外,下游企業在設備更新中的動向,也能側面印證增長的“含金量”。汽摩配是裝備制造的重要下游應用領域之一,既連著汽車產業鏈,也連著外貿訂單。
全國工商聯汽摩配商會常務會長、全聯汽配展組委會主任應慧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汽摩配企業在設備更新和技改上的投入,整體上是呈現上升趨勢,在規模以上企業和上市公司中尤為明顯。
應慧鵬表示,過去很多企業按需升級,現在更多是成批量上設備、成套改造生產線。一是新能源汽車訂單對產能和一致性的硬性要求,加速企業改造原有的生產線及擴產增效;二是通過智能自動化來降低長期運營成本更為劃算。
從汽摩配相關的企業購置設備的結構看,“軟硬兼施、點面結合”的特點較為明顯。
應慧鵬介紹,首先,在軟件上,加速軟件智能化的投入,包括大模型、數字服務等。其次,在硬件上,企業開始購置大型精密注塑機、高端壓鑄機等專精特新設備,機器人自動裝配、自動化焊接、傳送帶系統等成了新生產線的“標準配置”,核心目標是替代重復性人工崗位,實現全流程無人化生產。最后,點面結合,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由點到面,企業追求的是整個生產流程的透明化和可優化。
裝備升級也在悄然改變企業的決策邏輯。不過,在應慧鵬看來,每個企業情況不同,應基于企業自身整個質量管理體系,選擇體系穩定、運行可靠的設備,才符合企業長期的發展戰略。
對于這一輪裝備制造業的高增速,袁帥認為,對宏觀層面至少有三方面意義:一是對工業增長的支撐更穩,不是靠一兩個短期拉動因素,而是有一批行業在往中高端發展;二是對產業鏈安全的作用更突出,通過提升關鍵環節裝備水平,增強了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三是對未來新動能的培育有帶動效應,裝備先上去,后面的工藝、產品、市場空間才可能順著打開。
挑戰同樣存在。袁帥認為,一些中小企業在技術儲備、資金實力、人才隊伍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想升級但不敢大動、不會規劃的情況并不少見。基于此,政府部門推出一系列舉措,就是要幫企業把從“能不能上”到“上得穩不穩”這一段路打通。
總體看,裝備制造業的增速,并非一個數據,更是結構調整及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袁帥表示,如果未來相關政策繼續穩定發力、企業端把結構升級做扎實,裝備制造業就有條件在高位上跑得更久一些,并為工業和整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堅實的“硬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