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銀川10月22日電 (李佩珊 裴媛)記者22日在寧夏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以來,寧夏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整治、淤地壩建設等工程270余項,發展高標準旱作梯田40多萬畝,新建淤地壩56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5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由2020年的1.5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48萬平方公里、減幅5.73%,水土保持率達到77.7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89個百分點,高于黃河流域平均水平8.65個百分點。
新聞發布會現場。 裴媛 攝寧夏水利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麥山表示,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美麗寧夏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寧夏各地、各部門把水土保持作為綠色發展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功能持續提升。目前,寧夏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斐然,還打造了西吉縣龍王壩、彭陽縣中莊、海原縣方堡等“水土保持+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在水土保持服務監管方面,“十四五”期間,寧夏實現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全覆蓋,審批水土保持方案6000余件,累計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16.6億元,是“十三五”期間的6倍。寧夏還深入推進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專項整治行動,累計發現并依法處理1400多個水土保持違法違規問題,約談80余家項目法人和參建單位。
在生態價值轉化探索方面,寧夏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實踐路徑,挖掘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2024年,寧夏率先在全國開展水土保持碳匯交易試點,彭陽縣李岔小流域完成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碳匯交易“第一單”,為推動將水土保持碳匯納入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提供實踐案例。今年9月,石嘴山市、同心縣、彭陽縣等7個市、縣12宗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交易簽約金額達1240余萬元,同時撬動社會資本6380萬元投入當地生態及生產設施建設,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通道進一步打通。
麥山表示,寧夏將系統謀劃“十五五”水土保持各項任務,探索“水土保持+”發展新模式,強化部門協同,加大清水河、苦水河等重點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實現水土保持工作新突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