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10月22日電 題:AI時代,中學生需要什么樣的外語教育?
中新網記者 楊靜
“AI時代,外國語學校要培養的不僅是簡單的語言工具使用者,而是能在國際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全國外國語學校工作研究會會長、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校長杜越華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全國外國語學校工作研究會第39屆年會在山西太原舉辦。 韋亮 攝全國外國語學校工作研究會第39屆年會近日在山西太原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外國語學校負責人、專家及教育界人士圍繞“人工智能時代外國語學校的實踐與思考”展開深度研討,共同探索AI浪潮下外語教育的創新路徑。
AI賦能:從工具輔助到教育范式變革
“AI技術融入外國語學校教育教學與管理,具有里程碑意義。”
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原校長張奎文指出,AI不僅能提升教學效率,更需服務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愛國情懷的棟梁之材”的核心目標。
太原市外國語學校校長楊勇以實踐為例,展示了AI如何貫穿教學全流程:“備課階段,AI輔助教師優化教案,通過分析教學目標與過程設計,提出改進建議;課堂中,AI拓展跨文化知識庫,實時推送多語種背景資料;課后,AI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作業漏洞,精準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
楊勇指出,AI在批改作業與學生自學環節已展現出顯著潛力。“目前我們會使用AI工具處理學生的一課一練作業,老師閱后輸入數據,系統會生成個體和班級的精準分析。這既幫助老師優化備課,也讓學生了解自身學習情況,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法。”
能力重構:聽、讀、思、說、寫、譯
“外國語學校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六項核心能力:聽、讀、思、說、寫和譯。”張奎文從能力培養角度闡述了AI時代外語教育的創新方向。
“聽老師講解;讀古今中外好書;認真思考,學而不思則罔。”張奎文解釋,這三項是基礎能力培養途徑。而說、寫、譯則是高階能力體現,“用中英文表達思想;撰寫優質文章;準確進行雙語翻譯。”
杜越華表示,AI對課程體系、評價制度提出新要求,外國語學校需在“關鍵語種人才培養”和“拔尖人才早期培養”中承擔使命。“在語言學習中,AI無法替代深層次的思辨與情感傳達能力。在 AI背景下,我們應推動語言學習從單一技能輸出轉向多元化培養,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楊勇則認為,AI只是輔助工具,外語教學學習主體仍為教師和學生,“教師需理性使用,應優先提升自身教材解讀能力,避免依賴技術預設方案。合理運用AI,讓教師工作更高效,學生學習更有效。”
文化橋梁:連接中外,講好中國故事
對于中學階段外國語學校教育如何連接中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張奎文提出:要挖掘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內涵并繼承,在繼承的前提下去發展,同時要借鑒國外優秀教育和文化充實自己,“古今結合、中外結合,才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愛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棟梁。”
“愛國之心,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杜越華認為,外國語學校應以“國際勝任力”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讓學生站在世界舞臺定位自己,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國名片。
楊勇則分享了學校探索“外語教育+傳統文化”融合路徑的實踐經驗,認為外國語學校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表達力的開放型人才。“我們的目標是讓具備‘中國靈魂’的學生在世界舞臺閃光,這需要學生擁有綜合素養、跨學科能力及國際交流能力。”
此次活動,全國各地的外國語學校分享AI賦能外語教育的實踐經驗,共探以技術為翼、文化為根、育人為本的AI時代外語教育創新路徑。各校一致表示,將通過課程創新、國際協作與人文浸潤,培養既扎根中國又面向世界的復合型人才,助力提升國家國際話語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