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 李京統)從新生入學到畢業典禮,大學生涯對于成長中的青年學子意味著什么?大學期間,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發展?大學期間學生形成了什么樣的價值觀?大學課程能夠學以致用嗎?
這些看似瑣碎的問題背后,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學生成長研究。
10月21日,由麥可思研究院創作、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追蹤學生成長: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監測的探索與實踐》(以下簡稱:《追蹤學生成長》)一書的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舉行。會上,多位專家學者圍繞高校人才培養、教育評價體系等問題展開討論。
10月21日,《追蹤學生成長》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李京統 攝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大學擴招全面鋪開,高校的管理工作變得更加復雜,而教育評價體系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是教育改革的關鍵環節。
“教育評價應跳出‘重表面成果’的誤區,回歸育人本質。”北京大學教務長辦公室主任孫華在會上談到,盡管大學使命已拓展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明傳承創新與國際交流合作等多個維度,但人才培養始終是核心所在。
《追蹤學生成長》的主筆人之一、麥可思研究院的程星則從研究方法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應當以數據作為研究依據,詳實的數據不僅為已知的事情提供證據,也為未知的事情提供線索,例如新生調查,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利用工具調查新生特點,能為大學制訂個性化培養方案提供依據。
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馬莉萍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她認為,學情調查領域的快速發展,從理論構建到實踐落地,全面體現了學校對學生的影響與服務、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等關鍵議題。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兵認為,高等教育研究和發展已進入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期。當前應當著重關注從人才供給到學科專業供給,再到學校類型供給,最終回歸到人的核心,即采用何種培養模式完成供給改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