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遼寧盤錦10月22日電 題:遼寧盤錦稻香蟹肥迎豐收
作者 姜月恒 王翕瞳
金秋時節,遼寧盤錦正值水稻收割之際。在大洼區王家街道的高標準農田水稻種植區,6臺聯合收割機穿梭于金燦燦的稻田中。“今年是個豐收年,畝產量比往年會增加不少。”盤錦中堯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生產部部長趙云鵬指著不遠處的稻田說。
金秋時節,遼寧盤錦正值水稻收割之際。圖為10月16日拍攝的遼寧盤錦大洼區水稻田。韓浩天 攝據趙云鵬介紹,這里于10月中上旬開始收割,全面實施機械化作業,預計10月底收割完畢。
隨著收割的全面開始,2025年盤錦新米也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在大洼區田莊臺鎮,盤錦運通農場將直播間安排在田間地頭,一款新米剛剛上市一周多時間,直播間顯示銷量就達到了800余萬斤。
70多年前,盤錦還因土壤含鹽量在8‰左右而寸草不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結合化學和生物改良,不斷降低土壤中鹽分含量,如今盤錦已經成為“中國生態稻米之鄉”。全市水稻播種面積穩定在160萬畝以上,盤錦大米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紅海灘1號”大米被評為首批“遼寧優品”。
“是正宗的盤錦大米嗎?”這是運通農場直播間里最常被問到的一句話。可見,昔日鹽堿地里種出的稻米,其口感已經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
盤錦還是中國稻田養蟹技術發源地。把河蟹養在稻田之下,不僅可以讓河蟹以水中的害蟲和雜草為食,其糞便及殘餌又成了水稻的有機肥料。稻因蟹而優,蟹因稻而肥。
在太平鎮孫家村,盤錦蟹田小爽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爽每天都要準時直播賣貨。這位已回村創業6年的姑娘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年河蟹質量很好,產量也挺高,她家春天每畝地投了10斤的扣蟹,秋天能出30斤的成蟹。“‘十一’假期河蟹供不應求,最多時一天在網上就可以賣1000單左右。”張爽說。
在盤錦,像張爽這樣的養蟹戶還有很多。當地通過推廣種養結合、稻蟹雙贏的“盤錦模式”,形成了“蟹稻共生、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三收”的高效立體生態綜合種養模式,為北方水稻主產區的農民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今年的雙豐收不僅為企業帶來了良好的效益,也增強了我們繼續推廣這種經營模式的信心。”盤錦中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邵立賓說,該公司今年一共種植了33000畝水稻,全部采用稻蟹共生的模式進行生產。
如今,盤錦并不局限于稻蟹共養,而是向產業升級發展。國慶中秋假期期間,盤錦紅海灘國家水稻公園里的巨幅稻田畫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紅海灘景區408畝稻田總產量達到了44.88萬斤,迎來了實實在在的大豐收。既通過水稻銷售帶來經濟收入,又通過旅游體驗提升了品牌價值。”盤錦紅海灘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欒翠介紹道。
紅海灘里的“1955國營農場”也收獲滿滿。農場把水稻種植、科技展示、懷舊體驗結合起來,讓旅游、研學活起來,帶動農產品銷售旺起來。
夕陽下,收割完畢的稻田留下一行行齊整的稻茬,蟹塘里泛著粼粼波光,忙碌的秋收已漸近尾聲。線上線下,盤錦新米與河蟹訂單依然火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