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書章 馬 姜

冬棗喜獲豐收,戴宇正在采摘冬棗。

采摘冬棗的顧客絡繹不絕
“有了咱這冬棗大棚,我在家門口務工也能掙些零花錢,不用跑到縣城里打零工了。”10月31日,在丹鳳縣商鎮桃園村冬棗大棚內,務工婦女彭書粉一邊采摘冬棗一邊高興地說。
在冬棗大棚里,一行行棗樹枝葉婆娑,醬紅色的冬棗壓彎枝頭,像一串串晶瑩的瑪瑙;看起來非常招人喜歡。游客穿梭在棗園里,一邊體驗采摘的樂趣,一邊拍照,整個大棚里一片歡聲笑語。摘一顆品嘗,棗子甘甜爽口,清香沁人。這滿載喜悅的“甜蜜果”,正是80后返鄉創業青年戴宇用三年心血培育出的“致富果”。
戴宇中等個子,濃眉大眼,言語間透出創業人的沉穩和老練。2022年,在外從事建筑工程16年的戴宇,敏銳捕捉到國家支持農業現代化提質增效的政策機遇,毅然返鄉投身鄉村振興浪潮。“家鄉的土地有潛力,政策有扶持,咱得把好資源利用起來。”帶著這份信念,他投資180多萬元,在桃園村流轉20畝河灘地,歷時兩個多月建起13個標準化冬棗大棚,配齊旋耕機、抽水設備、智能溫控系統等設施,為產業發展筑牢基礎。
創業初期,土壤適配性成了第一道難題。因流轉地塊曾種植蔬菜、天麻和食用菌,土壤成分復雜,戴宇特意請來農學專家現場檢測,拉運營養土改良土質,還聘請冬棗種植師傅實地評估。經過多輪研判,他最終確定種植品種,從大荔縣購進6000株冬棗苗栽滿大棚。然而,創業之路從非坦途。苗子移栽后不久,近20天的連陰雨讓近一半棗苗壞死,直接損失七八萬元;同年8月,一場大風刮飛13個大棚的塑料膜,再添10多萬元損失。
接連的打擊沒有擊垮戴宇。在家人的鼓勵和冬棗師傅趙亞州的指導下,他迅速補栽棗苗,沉下心鉆研種植技術。“栽培管理是基礎,水肥管理是保證,病蟲防治是關鍵,棚溫是生命線。”戴宇時刻記著師父教授的要點,他跟著師傅從修剪拉枝、放膜加溫等基礎活學起,5月棗花綻放30%至50%時精準噴施坐果藥,夏季采用“早下膜、晚放膜”的方法規避高溫傷害,在一次次實踐中摸透了冬棗生長的“脾氣”,冬棗苗長勢也越來越好。
“要做就做最好,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種出高品質冬棗。”戴宇說,他堅持對冬棗大棚實施精細化管理,什么時候環剝冬棗樹皮促發育,什么時候用藥防蟲,什么時候控制溫度,他都了然于心。他還優先選用羊糞、雞糞等綠色有機肥,從源頭保障品質。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培育的冬棗品相周正、皮薄肉厚、甘甜爽口且耐儲藏,剛上市就贏得市場青睞。
“今年是首次掛果,棗子一成熟就吸引了周邊的顧客來體驗采摘,大家都夸咱的冬棗口感好。”戴宇介紹,今年預計產量有2600公斤,按當前市場價16元每公斤計算,可實現收入近50萬元,按照棗樹的生長情況來看,明年產量有望突破3萬公斤。
產業紅火的同時,戴宇不忘帶動鄉鄰增收。他的冬棗基地優先吸納村里留守婦女務工,修枝、施肥、采摘等環節每年提供100多人次就業崗位,年發放務工費6萬元。每年支付土地流轉金2.2萬元,讓20畝土地每畝每年穩定收益1100元。
談及未來,戴宇信心滿懷:“隨后,我們要持續精進科學管理技術,提升冬棗品質和產量,還要擴大種植規模,讓更多鄉親實現就近就業,讓冬棗產業成為群眾穩定增收的‘金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