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書章 馬 姜
深秋的秦嶺南麓,山風吹過帶著幾分寒意。但在丹鳳縣商鎮,村社巷尾涌動的“紅馬甲”、農家小院回蕩的“鄉音黨課”、移民搬遷社區升騰的“煙火氣”,卻帶給人陣陣暖意。商鎮正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筆,繪就出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畫卷。
先鋒引領一盤棋
“啥叫鄉村振興?說白了,就是讓咱農民的腰包鼓起來,村子美起來,日子過得更舒坦!”在老君社區的一處小院里,69歲的退休教師劉寬社又開講了。沒有講臺,沒有話筒,只有幾張小板凳和一群圍坐傾聽的鄉親。
文明實踐工作關鍵在人,核心在引領。在商鎮,由黨員志愿者組成的“紅馬甲”隊伍,正是激活基層文明治理“一盤棋”的“關鍵棋子”。作為其中的一員,劉寬社這位政策宣講的“活字典”,主動把自家院子變成了“鄉音黨課”的講臺。
“上面文件說要‘移風易俗’,咱落實到自個兒身上,就是紅白喜事不大操大辦……”他操著地道的方言,針對老人講黨史,面對青年談就業,遇到商戶講營商,用一腔熱情把文明新風精準“滴灌”到群眾心田。
劉寬社“動口”宣講黨的政策,而75歲的社區黨支部原書記靳義民,則用“腳力”守護鄰里和諧。退休后,他憑著幾十年積累的群眾經驗和威望,成了社區里最受信任的“金牌調解員”。
“都是街坊鄰里,有啥話說不開的。”這是靳義民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前陣子,社區兩戶居民因地界糾紛鬧得不可開交,他跑了4趟,靠著“婆婆嘴”和“鐵腳板”,一點點化解了誤會,最終讓雙方重歸于好。
在商鎮,像劉寬社、靳義民這樣的黨員志愿者,正是文明實踐的“播種人”。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溫暖人心,讓文明的種子在田間地頭、家家戶戶生根發芽。
志愿服務暖人心
“黨員引領”是方向,一件件暖心實事則是抵達人心的橋梁。
在老君社區,只要看到賀青芝騎著電動車載著劉春玲駛過,大家就知道,她們又去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殘疾人上門服務了。
一組的賀青芝,自2020年起便投身志愿服務活動。在入戶走訪中,她發現社區里不少老人和殘疾人因行動不便,理發成了難題。于是,她萌生了義務理發的念頭。
“我手笨,不是專業理發師,我就多練習,拿個推子、拿把剪刀,比畫著剪。”賀青芝笑著說,“每次剪完,老人都拉著我的手不放,一個勁兒夸我剪得好。”這份淳樸的感謝,就是她堅持下去的力量。
七一組村民劉春玲腿腳有些不便,但手上功夫靈巧。她看到賀青芝忙前忙后,很受觸動,主動提出:“青芝,你騎車帶上我,我腿腳不利索,但我會剪,咱倆搭伙!”從此,老君社區多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賀青芝騎著車,劉春玲坐在后座,一個“流動理發店”就這樣穿梭在田間地頭。
她們不僅義務理發,還成了老年人和殘疾人的“代辦員”。誰家要辦手續、誰家想申請無障礙改造,她們都一一記在心上,跑腿幫辦。“一個人做是點點星光,大家一起做,就是一團火。”賀青芝說。如今這團火,不僅溫暖了老弱病殘,也照亮了社區的文明底色。
新風浸潤千萬家
真正的文明,不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而是一種“浸潤式”的滋養,它悄無聲息,卻能讓文明風尚“飛入尋常百姓家”,讓陌生人逐漸變成“一家親”。
“錢再多,人再能,沒有健康等于零!有了健康走遍天下,沒有健康干啥都怕……”每當老君社區組織活動,75歲的王金芳老人一登臺,手里打著快板,口中念念有詞,總能贏得滿堂喝彩。
王金芳對編寫順口溜有著濃厚興趣,她把健康是福、鄰里和睦、勤儉節約等觀念道理,巧妙地編排成一句句朗朗上口的順口溜進行傳唱。
“講大道理咱不行,打快板逗大家樂的同時把好風氣傳出去,我就這點本事!”王金芳笑著說,花白的頭發掩蓋不住精神上的矍鑠。她的快板聲里,有群眾的笑聲,更有文明的回響。
文明實踐還在于薪火相傳。商邑社區中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比例高、留守兒童居多。社區為此專門開設了“少年兒童服務站”,每逢假期這里都會迎來返鄉大學生。他們從“學生”變成“老師”,為孩子們輔導功課、教畫畫、唱歌跳舞。服務站成了孩子們的“第二課堂”,也是在外務工父母的“定心丸”。
從被動接受服務的搬遷群眾,到主動參與志愿服務的返鄉大學生,文明的種子就這樣在一代代傳遞中,開出善意的花。
“以前大家只把這里當作住的地方,沒有真正當成‘家’,現在每個人都發自內心覺得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商邑社區黨總支書記秦建太自豪地說。這個由無數陌生人組成的新家園,正匯聚出濃濃的一家親情誼。
從“紅馬甲”到“少年兒童服務站”,從“鄉音黨課”到“大學生返鄉”,商鎮將文明實踐的觸角無限延伸。在商山腳下,丹江之畔,文明之花正開得無比絢爛,香遠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