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賀夢婷 王浩洋
近日,走進丹鳳縣許家塬村的雙孢菇大棚,只見一朵朵雙孢菇圓潤飽滿。工人穿梭于菌床之間,熟練地采收、分揀著成熟的雙孢菇,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村里建了這個雙孢菇廠之后,我在這里上班已經3年了,每個月工資3000元到5000元,工作還比較自在。”務工群眾張愛鳳笑著說。
這份“家門口的幸福”,源自許家塬村產業振興的扎實實踐。該村雙孢菇基地自2019年投產以來,構建起綠色循環模式,每年將數萬噸畜禽糞便、秸稈轉化為基肥用于生產,再把菌糠加工成有機肥反哺農田。這一模式不僅推動三產融合,還為百余戶群眾提供就業,帶動人均年增收3萬多元,基地年產值3.5億元。“我們還計劃擴建4號棚,帶動更多村民穩定增收。”基地負責人許天本介紹。
雙孢菇產業的蓬勃發展,只是許家塬村深化“千萬工程”、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作為全省首批“千萬工程”示范村,近年來,該村以產業提升、環境整治、治理強化為三大抓手,實現了從“舊貌”到“新顏”的華麗蛻變,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產業振興路上,許家塬村并未局限于單一品類。依托地域優勢,許家塬村還聚焦“果旅融合”,流轉土地2000多畝,推動產業升級。目前,全村800多畝現代化農業園區果實累累,村集體經濟累計收入176萬元,帶動2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1.8萬元。
產業旺了,村容村貌也同步煥新。站在北坡觀景亭遠眺,道路整潔、院落有序,昔日臟亂景象已不復存在。精心打造的口袋公園成為村民休閑的好去處,勾勒出恬淡祥和的鄉村生活圖景。
“村里的柏油路鋪得平坦,現在不再踩泥路了。村里還修了廣場,大家沒事了就出去轉一轉,我們的日子越過越舒坦。”村民李建芬的話說出了很多村民的心聲。村民許新新補充道:“經過改造之后,房屋統一刷白,看著更加美觀統一。”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該村以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為契機的持續發力。村里推行“一拆兩清三改四建園五提升”機制,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新修道路14公里,安裝路燈560盞,新建游園6處,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實現了生態宜居的整體蛻變。
從產業蓬勃發展到人居環境改善,許家塬村的每一步蛻變,都離不開黨建的引領。“我們會持續強化黨建落實,筑牢戰斗堡壘,在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探索多元產業發展路徑,壯大村集體經濟。”許家塬村黨總支書記許建報表示,下一步將以更務實的作風謀發展、惠民生,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能。
如今,行走在許家塬村,產業車間里機器轟鳴,農家院落中笑語盈盈,田間地頭生機盎然。這個秦嶺深處的小村落,正以堅實的步伐,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