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1月4日電 (盤小美)秋日午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耀輝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內,標準化養殖棚錯落排布,不同生長階段的肉牛在對應飼養區悠閑進食。該合作社理事長張少華與幾名工人正在儲備飼料、添食加水、清掃棚舍,忙碌身影在棚間不停穿梭。
深秋時節,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耀輝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人為養殖的牛群添食。盤小美 攝“目前合作社肉牛存欄800頭,主打西門塔爾牛。這種牛生長周期短、出肉率高,養殖效益高。”張少華邊干活邊介紹說。2013年,他成立合作社飼養本地紅牛,規模從幾十頭擴至兩三百頭;2016年,借著當地惠農政策,他以“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吸納200多戶村民入股,建成千頭肉牛養殖基地,從內蒙古引進西門塔爾牛,此后,規模穩定在500頭以上。
“養殖關鍵在飼料配比,我們按比例將玉米、豆粕、菜粕等精料與草料混合,保證牛‘口糧’營養。”張少華說,隨著規模擴大,他每年流轉土地,用養殖糞肥種植玉米1000畝以上,青貯玉米既解決飼料問題,又節約成本、提升效益,形成種養循環。
據介紹,今年合作社預計出欄肉牛1200頭至1300頭,產值達1700萬元至1800萬元,還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帶動10多戶發展肉牛養殖。
“我在這里干了四年,負責喂牛、掃棚舍,每月掙3500元,收入穩定,還能學養殖技術。”工人杜志錄說。
圖為俯瞰西峰區耀輝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資料圖)盤小美 攝這樣的合作社,正在黃土塬上不斷涌現。西峰區近年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村集體、種養大戶、致富能人創辦合作社,發展果、畜、菜等特色產業;推廣產業聯農、利益聯結、市場拓展等經驗,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帶動當地村民抱團開展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
除了養殖合作社,在西峰區肖金鎮米王村慶陽萬潤園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大棚里,西紅柿、黃瓜長勢喜人,草莓秧苗郁郁蔥蔥,剛移栽的辣椒生機盎然……
走進其中一座大棚,該合作社理事長米世杰正和社員查看辣椒長勢:“這是試驗棚,種了20多個辣椒品種,對比產量和品質后,選出適合本地的品種推廣給社員。”
據米世杰介紹,自2020年起,萬潤園合作社就以“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吸納周邊農戶承包大棚,種植蔬菜、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等。同時配套建設尾菜處理廠、保溫被加工廠、蔬菜醫院、電商平臺,成立果蔬生產技術協會,為種植戶提供技術培訓、農資供應、生產管理、包裝銷售、信息咨詢等服務。合作社還持續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綠色種植,引導農戶用物理防蟲技術、施有機肥,保障果蔬品質。
目前該合作社有276座大棚,吸納46戶種植戶抱團種草莓、櫻桃等特色果蔬,棚均純收入超2萬元。還帶動周邊6個村農戶建拱棚100多座,為100多人提供就近務工機會。
圖為慶陽萬潤園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戶管護草莓。(資料圖)盤小美 攝“以前單干,現在抱團發展,好處太多了。”種植戶高長權有10多年種菜經驗,他說,合作社從選種、施肥、管護到銷售全程幫襯,還常組織培訓、交流經驗,讓他種植技術明顯提升。在合作社帶動下,他從山東引進大櫻桃,今年3棚櫻桃加3棚黃瓜、辣椒,總收入超20萬元,收入比以往單一種菜有了大幅提升。
合作社遍地開花,如何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西峰區實施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創建工程,爭取各級財政資金扶持合作社發展;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開展培訓,把合作社負責人培養成農村經營管理、生產技術領域的“土專家”“田秀才”,帶動產業發展。
政策賦能下,合作社已成為西峰區激活農村經濟的新引擎。目前,當地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95個,帶動農戶2.78萬人,累計創建各級示范社157個。通過合作社的引領,當地農村產業從“零散”轉向“集聚”,村民收入從“單一”走向“多元”,農村經濟煥發出新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