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萌
11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進一步促進消費政策措施。會議指出,增強供需適配性是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暢通經濟循環的有效舉措。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供需適配指的是供給與需求之間在結構、質量、效率等方面的動態匹配,其核心在于通過精準、優質的供給來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從而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上述會議提出,要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以優質供給更好滿足多元需求,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要加快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應用,強化人工智能融合賦能,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開發新產品和增值服務,持續拓展新的消費增量。要積極支持企業擴大特色、高品質消費品供給,加快安全、性能、綠色等標準更新升級,完善認證體系。要圍繞細分市場精準匹配不同人群需求,發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廠,推動生產高效響應消費者個性化需要。要培育消費新場景新業態,豐富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些政策措施既關注當下消費增量,更著眼長期產業升級,主要呈現三大特點:一是技術驅動特征明顯,強調人工智能融合賦能,通過開發新產品等,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效率;二是標準引領作用突出,通過加快安全、性能、綠色等標準更新升級,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淘汰落后產能,從而優化供給質量,創造消費增量;三是生態化布局思維,從柔性制造到培育消費新場景,從金融支持到環境營造,政策覆蓋全產業鏈環節。
當前,我國正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文化旅游、醫療健康等消費空間廣闊,銀發經濟、首發經濟等快速發展,也為消費擴大注入新動能。
朱克力認為,消費市場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消費者用腳投票的動態過程。圍繞細分市場精準匹配需求,本質是消費升級背景下的產業變革。當生產端能高效響應個性化需求,消費者就不必為標準化產品妥協,企業也能通過溢價獲得更高利潤。這種轉變能把消費者從產業鏈末端拉回中心位置,真正實現以需定產。
在洪勇看來,此次會議的部署呈現出從“增量拉動”向“結構適配”的戰略轉變,政策重點從普惠性支持轉向圍繞細分市場精準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從單一的消費刺激轉向構建“技術賦能+場景創新+金融支持”的系統性解決方案,通過增強供需適配性來暢通經濟循環,體現了以制度性適配激發內生消費動力的深層次改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