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萌
見習記者 何成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6%,其中出口增長6.2%。在整體保持平穩增長的同時,出口結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以“新三樣”(主要指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增速更快,成為拉動出口的重要力量。
數據顯示,前10個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8.7%,占全部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60.7%。其中,集成電路、汽車出口額分別同比增長24.7%、14.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向好,前10個月,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增長7.3%。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數據背后,既有“規模穩”的底盤,也有“結構優、動能新”的信號。我國出口不再只依靠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撐門面”,更多附加值更高、技術含量更高的機電產品占據了更重要位置。
從穩規模到優結構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投資部副主任袁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全球貿易整體偏弱的大環境下,6.2%的出口增速尤為不易。更值得關注的是,不同品類之間的“增速差”,以“新三樣”為代表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明顯快于整體出口增速,說明出口結構正在往中高端產品傾斜。
“因此,與其說這是一個全新的起點,不如說是一個持續優化的過程。”袁帥表示,下一步關鍵是把這股“向優向新”的勢頭延續下去,在穩規模的同時,持續優結構。
在受訪專家看來,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出口向好,也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外貿“含新量”不斷提高,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機電產品與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的背后,是企業端數字化能力的全面提升。接單更實時、排產更靈活、交付更可視,使企業對海外需求變化的響應速度明顯加快。
袁帥表示,數字化接單系統縮短了訂單確認時間,數字關務和智能物流讓跨境履約更加可追蹤,遠程診斷與在線維護則強化了售后保障。這些環節疊加起來,直接提高了交付“確定性”,在當前全球供應鏈競爭中尤為關鍵。
在洪勇看來,對中小出口企業而言,數字化不必“大包大攬”,企業應從最能提升交付能力的環節入手,重點盯住“訂單—排產—交付”這一條鏈。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
從企業反饋看,訂單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一些外貿企業反映,來自新興市場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訂單占比有所提升,這些市場對于產品質量穩定性、交付周期以及綠色低碳等方面的要求也更加細化、具體。
汽摩配是機電產品出口中的一個典型細分領域,既連著汽車整車出口,也連著售后市場和零部件貿易。
圍繞這一細分行業的變化,全國工商聯汽摩配商會常務會長、全聯汽配展組委會主任應慧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國內外汽車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企業感受最直接的就是訂單的變化。從訂單品類來看,新能源汽車涉及的電池包精密結構件、電池熱管理系統的組件、電驅系統的殼體、輕量化底盤部件等品類有所增長,這些產品對材料、精度、安全性和一致性要求極高,訂單的價值和門檻也隨之大幅提升。此外,為海外新能源整車廠(包括傳統車企的電動車型)提供零部件配套的采購訂單增長也較快。
在應慧鵬看來,市場上產生的變化和宏觀層面的“出口向優向新”比較一致。整個汽車產業呈現智能化、創新突破、市場競爭加劇三大趨勢,零部件企業也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洗牌”。無論是給整車廠配套或是售后市場,均要緊跟產業發展步伐,不進則退,這也正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最真實寫照。
從短期暢銷到長期穩定
當然,結構上移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
袁帥認為,盡管我國在一些高技術產品出口上已經取得不錯成績,但在芯片制造、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等領域,最上游部分仍存在短板,這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產品附加值的進一步提升,在外部環境變化時也更容易陷入被動。
袁帥表示,要在穩規模和優結構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需要政策和企業兩端一起發力:一是在金融支持上更加聚焦,通過專項貸款、產業基金等工具,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高技術產業,幫企業扛過研發和技改的投入期;二是在規則和標準上更主動,一方面提高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兼容度,爭取更多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空間,另一方面把知識產權保護做扎實,讓企業敢在核心技術上加大投入;三是在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上接上外貿新鏈條,用好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把“產品+服務”一并推向海外市場。
據袁帥預計,從產品結構看,國產機電產品、高技術產品等將繼續引領出口增長,成為外貿領域的核心亮點。為助力中國出口從短期暢銷邁向長期穩定,下一步要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加速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為外貿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