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11月1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廣東省推動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引導保險資金通過股權、債券、基金、資產支持計劃、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等多種形式,為養老服務運營主體、老年助餐服務機構提供資金支持。
記者通過梳理年內各地出臺的相關政策發現,多元金融工具已成為激活養老金融市場的重要抓手之一,一系列創新探索接連落地,正推動養老金融從政策引導向市場驅動轉型。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未來5年至10年,養老金融產品將朝著多元創新且全鏈條協同的方向發展。其中,養老產業并購基金、長壽風險證券化產品、嵌入式養老設施經營權證券化、跨境養老REITs以及基于區塊鏈的養老消費權益通證化等創新方向均值得重點關注。這些產品將共同搭建起覆蓋項目孵化、資產運營、風險分散的全鏈條資本解決方案,打破養老產業投資重、回報慢、風險高的傳統困境。
養老金融“工具箱”持續擴容
金融工具憑借長期屬性、多元形態與風險分散等優勢,成為破解養老產業“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收益回報穩”特性與金融資源配置適配難題的關鍵抓手。為此,今年以來,多地出臺專項政策,明確金融工具在養老金融領域的賦能作用,以打通社會資本與養老產業的對接通道,推動養老金融加速向市場驅動轉型。
例如,6月份,深圳發布的《關于統籌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 服務深圳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支持金融機構進一步豐富個人養老金產品差異化供給,推出更多兼具穩健性、普適性的儲蓄、理財、基金、信托、保險等多元化金融產品;8月份,重慶發布的《關于促進重慶市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支持養老理財等養老金融產品,投資與養老特征相匹配的長期優質資產等。
得益于政策的大力護航,各地加速推進金融工具在養老金融領域的實踐探索,一系列創新模式接連落地,不僅讓養老金融的“工具箱”持續擴容,更加速形成了“政策引導—資本賦能—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以資產證券化(ABS)為例,9月份,2025環球租賃1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可持續掛鉤)成功設立,成為全國首單聚焦養老場景的可持續發展掛鉤ABS,開創了融資租賃行業養老金融領域的新品類。據悉,該ABS產品旨在助力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產業轉型,構建資源共享、產業聯動的健康與養老產業一體化服務格局,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銀發經濟貢獻央企力量,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養老類ABS產品的成功落地,標志著我國養老金融正從傳統債權融資為主的發展階段,加速邁向資產證券化與權益投資并重的多元化發展新階段。這一轉型過程中,估值難與現金流穩定性不足仍是核心挑戰,而破解難題的關鍵,在于將行業關注焦點從資產本身轉向運營能力,通過構建收益平滑機制、設置與養老服務質量掛鉤的KPI考核、完善風險對沖工具等市場化手段,把養老服務固有的長期性、社會性特征,轉化為資本市場認可的可定價、可交易屬性,從而進一步提升養老金融產品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推動養老產業與資本市場深度融合。
同質化與期限錯配困局待解
事實上,金融工具對養老金融的助力,并不僅僅在于拓寬融資渠道,更多的是通過市場化定價破解資產估值難題、以精準資源配置打通供需堵點,進而形成“資本注入—產業升級—價值提升”的良性互動,為養老金融從政策引導的外力驅動向市場自發的內生增長轉型提供支撐。
因此,在融資端持續鼓勵產品創新、激活供給活力的同時,更需在投資端構建與養老產業特性相適配的市場生態,讓長期資本進得來、留得住、有回報,真正實現融資端與投資端的雙向賦能、閉環循環。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養老金融市場仍存在多重障礙,直接制約了金融工具賦能效果的充分釋放。
民建中央財政金融委員會委員王文濤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市場現有養老金融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針對不同年齡階段、風險偏好和財富積累水平的差異化、階梯式產品設計相對欠缺,難以滿足居民多元化、個性化的養老儲備需求。同時,養老金融產品信息披露機制尚不完善,風險揭示的充分性和可理解性還需加強,面向公眾的養老金融知識普及和長期投資理念培育仍顯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市場參與度和社會信任度的有效提升。
此外,養老產業與資本市場的銜接機制仍不夠順暢,成為制約金融工具效能釋放的關鍵堵點。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養老產業項目普遍具有重資產、長周期、低波動的屬性,而資本市場投資者往往存在短期收益偏好,這種風險收益特征的錯配,導致部分社會資本對養老領域望而卻步。加之養老服務的公共屬性與市場化運作之間的平衡難度較大,部分項目存在公益性與營利性邊界模糊的問題,既影響了資本的投資回報預期,也給監管政策的精準落地帶來挑戰。
未來,政府、市場與行業主體需形成合力,從產品創新、機制完善、生態構建等維度發力破解發展困局。
王文濤建議,一方面,可以構建全鏈條穿透式監管框架,建立養老金融產品風險評級與強制性披露標準,壓實管理人責任,要求機構定期公開投資組合、收益波動及費用結構,保障投資者知情權與選擇權;另一方面,可以推動數字化轉型賦能服務升級,探索應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養老金賬戶跨機構安全流轉,依托大數據分析與智能算法精準匹配用戶全生命周期需求與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提升市場運行效率。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要實現從外力驅動到內生增長的轉變,關鍵在于構建“政策引導—資本支持—產業落地”的有機閉環。具體而言,政策端應從初期的補貼引導轉向構建可持續的制度激勵;資本端應從單一融資升級為覆蓋項目孵化、運營到退出的全周期服務;產業端則需超越設施供給,致力于以滿足老年人口真實需求為核心的服務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