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薌逸
11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增強供需適配性是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暢通經濟循環的有效舉措。會議還作出“要圍繞細分市場精準匹配不同人群需求,發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廠,推動生產高效響應消費者個性化需要”等部署。
面對日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通過柔性制造實現個性化定制成為了制造業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當前,柔性制造已經在家電、汽車制造等領域得到應用。
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特約研究員田惠敏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國家戰略引導與市場需求驅動下,我國柔性制造工廠建設已從概念探索進入到規模化實踐階段。
“面向未來,推動制造業柔性升級需堅持系統觀念,打好“技術、數據、人才、金融”四位一體的組合拳。”田惠敏說。
助力供需高水平動態平衡
柔性制造的核心是“以需定產”,能夠精準響應消費升級,有效解決傳統大規模生產下的供需錯配問題。
在田惠敏看來,柔性制造能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更能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新需求,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的關鍵抓手。同時,柔性制造體系具備快速響應和自我調整能力,在面對外部沖擊時,能迅速轉產、調配資源,有效對沖“斷鏈”風險。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柔性生產線可精準匹配細分人群個性化需求,縮短新品上市周期,降低庫存,提高供需適配性,直接激活終端消費。對企業而言,通過“以銷定產”減少庫存積壓,能夠有效提高產能利用率與資金周轉率,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與盈利水平。
近年來,柔性制造持續推進,應用領域不斷拓寬。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十五五”中國未來產業之柔性制造行業趨勢預測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顯示,柔性制造2020年市場規模約620億元,2025年預計達1300億元。行業滲透從汽車、家電延伸至服裝、食品等領域,其中汽車行業柔性產線占比已達35%。
政策也為拓寬柔性制造的行業應用提供了助力。例如,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于今年3月份印發的《輕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明確,提升柔性化生產能力。面向造紙、日用化學品等流程型行業推廣應用智能傳感器、智能控制、數字孿生等技術,建設數字化產線,提升設備運行、工藝參數等關鍵要素在線監測與優化調控能力。
田惠敏表示,以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孿生、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不斷深化,為快速換產、個性化排程提供了強大支撐,夯實了柔性制造的基礎。
推動制造業柔性升級
產業升級對柔性制造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具身智能機器人等前沿探索提供了落地應用場景。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的《關于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提出,聚焦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工業生物、工業智能等核心技術應用,創新柔性生產線、智能工廠、綠色工廠、高標準數字園區、零碳園區等應用場景。
“柔性生產有個概念是換型,例如一條生產線在設計之初用于生產數碼相機,通過一定調配后也可以生產手機。”靈心巧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務負責人馬可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靈巧手等具身智能產品在柔性制造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以往的生產條件下,需要通過更換設備甚至工人才能完成換型過程。如果使靈巧手具備生產能力,讓它“學會”生產線上各類產品的生產方式,換型就可以在靈巧手技能庫中進行快捷切換,節省了設備或工人更換的流程和時間,實現柔性制造。
鄭磊表示,柔性制造需要數字孿生、AI調度、5G邊緣計算等新技術同步落地,其有望帶動機器人、高端傳感器、工業軟件等上下游產業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也將催生數據分析師、算法工程師、復合型技師等新崗位,推動制造業從“規模紅利”走向“價值紅利”。
展望未來,田惠敏認為,為發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廠,應強化“數字底座”建設,夯實技術支撐。加快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規模化應用,打破跨企業、跨行業的數據壁壘,支持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降低其柔性改造成本。同時,政策也應鼓勵企業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柔性制造核心工業軟件和智能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