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毛藝融
站在北京亦莊的街頭,記者輕點手機,不到兩分鐘,一輛無人駕駛汽車便平穩駛至身邊;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抑郁癥患者頭戴電極帽,腦機接口技術點亮希望之光;音樂節夜晚,一架架無人機騰空而起,成編隊表演為觀眾帶來視覺盛宴。
新技術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前沿,新場景正在重塑經濟脈絡。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對場景建設進行系統性部署。
在此背景下,“新場景”迅速從概念上的“新詞”躍升為產業界的“熱詞”。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場景?產業端又應如何把握由此產生的新機遇?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創新一線,探尋技術落地的破局之路。
架橋:
場景連接技術與市場
簡而言之,場景就是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提供的具體情境,是提供驗證、應用、產業化轉化的實戰“訓練場”。比如,我國的量子技術全球領先,但因應用場景不足,技術推廣和規模化應用仍面臨多重瓶頸。
此次《意見》也對場景提出了更明確的定義:場景是用于系統性驗證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產業化應用以及配套基礎設施、商業模式、制度政策的具體情境,是連接技術和產業、打通研發和市場的橋梁,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對促進新技術新產品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具有重要牽引作用。
“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仍然制約著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制約著新興產業的發展,如何推動要素資源更順暢地進入新業態新領域,如何加快完善數據等新型要素領域相關規則,如何進一步開放、挖掘和統籌公共服務領域應用場景資源等,都需要通過改革創新的辦法加以解決,場景培育和開放就是推動解決這些問題的有力抓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日前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
當前,場景已經成為關鍵的創新資源。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特約研究員田惠敏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是應對全球科技競爭、激活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突破技術轉化瓶頸的關鍵戰略抉擇;對新領域新賽道發展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深刻意義,是將市場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科技優勢的關鍵一躍。它不僅是解決“轉化難”的戰術舉措,更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點。
挑戰:
多領域呼喚新場景落地
培育新場景是著眼長遠的舉措。新場景不僅是打造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驗場”,也是新模式、新業態的“孵化器”。舉例來說,若是沒有移動支付這個基礎場景,就不會有后來的共享經濟、直播電商、社區團購等新業態。
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大力推動場景的培育和開放,既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與豐富應用場景優勢的核心抓手,也是加速技術迭代、促進產業創新、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關鍵支撐。
以低空經濟為例,該領域自然資源屬性強,依賴傳統民用航空產業鏈以及新能源產業鏈的支撐,將其轉化成經濟發展資源離不開場景規劃。
四川沃飛長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首席產品官屠強認為,低空經濟發展應以場景需求為牽引。當前,低空經濟的基礎設施、細分場景等仍有一定發展空間。
“場景不打開,發展低空經濟就沒有基礎。”國空科技(中國)低空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對記者表示,在低空經濟發展的多個要素中,場景是根本所在,包括物流運輸、應急救援、低空巡檢、消費文旅等。
成都大公博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深耕無線電監測管控、無人機偵測反制等技術領域的頭部企業。該公司總經理譚飛告訴記者,企業在實際場景中反復驗證后方能進入商業化階段。比如大型活動、重大賽事期間的無線電頻譜凈化,示范區的空域流量管理,需要通過實際場景反復驗證技術可靠性與適配性,才能實現規模化商業推廣。
不止低空經濟,我國在人工智能、智能駕駛、機器人等領域技術成果不斷涌現,但大量創新成果因長期停留在試點小范圍應用階段,難以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成果因缺乏有效應用場景,難以進入產業體系。二是部分新場景開發開放仍處于探索階段,對于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尚未充分顯現。
破局:
探索技術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破解新技術落地的產業難題迫在眉睫,而新場景建設正是打破瓶頸的有效途徑。
例如,安徽合肥打造低空經濟“超級實驗場”。面向載貨、載人、公共服務等領域開展工作。截至目前,合肥已拓展4大類、22中類應用場景,建設180余個低空起降設施,開通260多條航線,實現近7萬架次的低空飛行。
在合肥駱崗公園內,當地政府建立了全球首個覆蓋12.7平方公里的全空間無人體系示范場景,目前已開放30余個低空應用場景,既有外賣配送、文旅觀光,又有通信導航、低空氣象等。
廣東則布局建設了14個應用場景創新試驗區。具體來看,在廣州南沙明珠灣建設了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示范場景,在深圳龍崗大運中心建設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示范場景。
通過政府的場景清單,企業不僅能接到更多訂單,還打通了從技術圖紙到商業合同的創新循環。深圳市博為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靳海洋對記者表示:“過去,傳統醫療銷售依賴陌生拜訪,效率很低。自深圳龍崗區去年發布首批應用場景清單后,我公司迅速申報3個項目,目前已進入部分醫院試用階段,未來合作有望進一步拓展。”
攻堅:
加快中試驗證平臺建設
在推動新技術落地的過程中,中試是產品正式投產前的中間階段試驗,是從實驗室到應用場的關鍵一環,主要解決工藝優化、設備適配、成本控制等產業化前置問題。而打造中試驗證平臺是場景培育的重要基礎。
在集成電路領域,芯片設計完成后需通過中試驗證工藝兼容性;在人工智能領域,算法模型需在真實場景中測試落地效果;在新材料領域,實驗室合成的配方需通過中試優化量產工藝;在生物醫藥領域,新藥需要在中試平臺驗證工藝可行性;美妝產品需要在生物制造中試平臺完成活性物高效提取等技術。
頂層設計為中試平臺建設制定了明確的政策框架。去年1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中試發展取得積極進展,重點產業鏈中試能力基本全覆蓋”。今年11月份發布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制造業中試平臺體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設的通知》強調,“做強一批中試平臺”。
各地也在積極布局。長三角地區通過“飛地經濟”模式在量子信息、氫能等前沿領域布局中試平臺;粵港澳大灣區則以“研發—中試—量產”鏈條整合資源,形成跨區域協同創新網絡。其中,上海將中試平臺定位為新技術、新產品的“訓練場”,并依據產業特性精準推進平臺建設。目前,上海已建成或具備中試功能的企業和機構超過360家。
“工業和信息化部已將2400余家中試平臺納入儲備庫,并從中遴選產生241家首批重點培育中試平臺,力爭在今年年底,培育5個以上國家級制造業中試平臺。”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今年7月18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中央企業主動建設中試驗證平臺。數據顯示,中央企業190個中試驗證平臺面向社會累計提供超過400項中試服務,強化創新成果轉化的場景供給。例如,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推出氫能煅燒熱態模擬中試驗證平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推出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中試驗證平臺。
民營企業也積極參與中試平臺建設。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試平臺配備了發酵系統、純化設備和檢測儀器,擁有64條柔性化中試生產線,可同時開展6大類生物活性物質的規模化轉化工作;北京賽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多座中試平臺,服務MEMS芯片的晶圓級中試與封裝工藝驗證。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建議,上市公司需從“產品提供者”轉向“場景共建者”,主動開放業務場景,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場景解決方案優勢。中小企業應重點關注政府發布的“應用場景項目清單”,積極參與國企開放的場景資源、中試平臺等。
場景正以其強大的牽引力,重塑著技術、產業與資本生態。它不僅是打通創新鏈條的關鍵橋梁,更是激活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贏得未來競爭的戰略支點。隨著政策、技術與資本的協同共進,一幅由無數新場景繪就的產業新圖景正徐徐展開,預示著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已悄然啟幕。這場由場景引領的變革,將持續釋放創新潛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